由于今年在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引起中央重视。
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正式发布。
2020年是一个特殊年份,也是一个关键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完成今年的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
韩长赋称,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
“三农”短板关系到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00多万,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770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目前,预计还有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剩下50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
文件提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些贫困的最后堡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多年想啃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强力帮扶,确保如期脱贫。还有一个是特殊贫困群体,也就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对这类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因此,在这一年,既要完成好剩余脱贫任务,重点是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同时,还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对于多种扶贫方式,比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和房地产关联最大的是易地扶贫。从概念上看,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当前全国脱贫工作主要在县一级,后续类似工作开展,势必释放更多购房需求,尤其是目前全国各县城还处于去库存的阶段,类似需求有助于县城去库存。
然而,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脱贫攻坚战的重心,也将转向“相对贫困”。文件还提出,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绝对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除,贫困问题还会以相对形式存在。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相对贫困”会成为核心内容。
要解决相对贫困,李小云认为,主要是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根本在于基本制度的建立。其中,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长效机制的核心,比如教育、卫生、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城乡差距问题,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加以解决。
与此同时,文件还着重强调,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一号文件补短板,延续了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思路。“短板”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方面是相对于城市,农村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全面小康的标准,现阶段的农村领域存在短板。然而,对于当前要补的短板,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还是要从现阶段发展阶段出发。
由于今年在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引起中央重视。
叶兴庆称,这次疫情的爆发和蔓延,暴露了整个国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今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对医疗公共服务和卫生方面进行较大推动。
此外,在乡村治理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面对突发事件,对疫情的恐慌中,恐慌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充分暴露了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落后的东西,封路、对外地人的排斥、对返乡农民工的歧视排斥,包括标语口号等。
叶兴庆认为,下一步在乡村治理中,要针对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着重提高农民的公民素质、科学素养、卫生素养等。
不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叶兴庆称,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
猪粮安天下
保障重要农产品(4.650, 0.13, 2.88%)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也多次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文件将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分别单列,强调“三农”压舱石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长0.9%,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这背后是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和粮食总播种面积的下降。一降一升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今四年来的改革成效。
自非洲猪瘟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猪肉占我国居民四大肉类(猪、牛、羊、禽肉)消费比例的62%~63%,生猪供应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我国肉类供应,并影响整个肉类市场价格。
2019年12月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并且提出“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的目标。
叶兴庆称,生猪产能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疫情不敢养,提前出栏不敢补栏。如今,一号文件把生猪单独列出来,推动恢复生猪产能,是针对当前一个阶段突发性农产品供求失衡的问题,尤其今年是建成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要让老百姓(72.100, 0.94, 1.32%)能够吃上肉。随着非洲猪瘟得到控制,在市场价格的刺激下,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已经上来。不过,生猪的周期性很长,要恢复到过去产能,恐怕还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称,截至当前,生猪产能恢复形势良好,能繁及后备母猪数量增长明显。随着2019年8月之后,补栏的后备母猪或肉猪转产后备母猪产能释放,2020年春节后陆续进入产仔期,且经过6-7月份仔猪育肥,2020年4季度可以陆续出栏,大猪出栏量将有望逐步恢复到正常年景的8成左右,生猪产能稳步恢复,疫情稳定情况下,预计2021年,中国内生猪产能将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
他提到,当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猪产业影响较小,但已经严重影响到肉禽、肉鸡、水产品。此外,春节前后一个月,是肉类需求旺季,占全年肉类消费15%左右,高出正常月份。需求主要来自于餐饮、居民拜访亲朋好友聚餐,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肉类消费锐减,预计全年肉类消费将出现5-8%左右下降,一定程度减轻猪肉供应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