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旺季的几乎每一个周末,上海资深跑者刘帆(化名)都飞奔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迄今他已完成了60多场全程马拉松。
9月8日太原、9月30日柏林、10月6日布鲁塞尔、10月13日郑州、10月27日成都、11月3日纽约、11月16日天门、11月17日上海、11月23日嘉兴、12月1日千岛湖,以及接下来12月8日广州、12月15日深圳、12月22日东莞……
第一财经记者感叹于他的繁忙。“每年都会有这么‘神经质’的一段时间”,刘帆说,其实像他这样马不停蹄的跑者在跑步圈里还不少。
算上即将到来的三场,今年刘帆将完成23场全马。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年跑步总支出约12万元,其中4场国外赛事总开销(吃住行等)约8万元。
正是许许多多跟刘帆一样跑者的热情参与,催生了一个上千亿元的大市场。一些三四线城市也加入到这一风潮中。
快速发展的马拉松产业
从1981年北京马拉松开始,经过39年的发展,中国马拉松产业日益壮大,尤其是2014年之后,更是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上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
上千场赛事、几百万人次的参与者,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主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出售赛事转播权所带来的媒体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消费,拉动了数百亿元的马拉松经济。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消费总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到288亿元,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2018年人均GDP已超过9500美元,而2011年之后也正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从一年只有几十场到上千场迅速增长的时期。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指数白皮书》显示,超六成富豪有“亚健康”症状,而64%的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跑步”作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马拉松赛事过热了吗?温州大学教授、知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说,整体上不存在过热,美国一年举办3000场以上。
已完成84场全马的资深跑者、黑子马拉松训练营创始人张连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他认为确实存在过热的现象,因为有的城市,地域比较小、交通不便,并不具备举办马拉松的条件,可是,看着周边的城市都在举办,不乏跟风的举动。相信马拉松之风也会优胜劣汰,相当一部分赛事会被淘汰。
马拉松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政府都很重视,是否“过热”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比如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刘帆的看法是,马拉松真正热起来不过四年光阴,过热还谈不上,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型精品赛事一票难求,僧多粥少。一线城市爆满,部分三四线城市门庭冷落车马稀。
城市因“马”而更精彩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12月1日这一天,中国从南到北就有多场马拉松同时在举行,包括澳门、深圳宝安、广西南宁、云南昆明、浙江桐乡、湖北鄂州、江苏丹阳、浙江千岛湖等。吸引更多爱好者来跑马,扩大城市影响力,带动相关消费,这无疑是相当多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城市孜孜以求的。
《报告》称,伴随路跑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赛事的城市覆盖率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路跑运动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5.33%。
湖北咸宁市也是一座地级市,距离武汉约100公里,乘高铁只需24分钟。咸宁马拉松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咸宁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金波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在首届马拉松筹办之时,就志在打造以温泉为主题的特色赛事,希望以举办马拉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咸宁,展示咸宁绿色经济发展成果,通过这个窗口展示咸宁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孙金波表示,由于赛事的口碑,每年参与咸宁马拉松的运动员逐渐增加,从第一届的1万人(包括全马、半马、微马),到今年的1.66万人,已成为了咸宁市市民的一个重要节日,给咸宁这座城市带来了健康运动的元素,每当清晨和晚上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变得更多了,很好地推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11月24日,上海跑者常婧在咸宁赛道上获得了自己的PB(PersonalBest,个人最佳成绩)3小时51分29秒,名列全马女子组第33名,人生中首次因为跑马拉松获得300元奖金。她开心地说:“最初因为咸宁籍校友的热情推荐才报名咸马,没想到咸宁是我的福地,明年还会再去。”
跑马旺季,撞车的赛事不胜枚举,究竟选择哪个城市参加呢?张连云说,在报名前,通常会看赛事的执行公司和赛事所在的城市。
他说,印象最好的必须是武汉,一是在那里上了四年大学,二是武汉马拉松是好的执行公司与鼎力支持的政府的完美结合,已经连续跑了四届,希望能够连续跑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