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尘世间的繁荣与牛市都各有主线,而历史上的股市大崩盘,又各有扳机。我发现一条可能大概也许莫须有的疑似规律——每次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后,股市总要崩上一次,才能继续做人。
来欣赏一下1929年与1987年的两次崩盘。
▲1920年与1980年牛市道指走势图
1929年十月的大崩盘之前,繁荣的主线是“咆哮的二十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由于当时总统叫柯立芝,所以这场牛市也叫“柯立芝牛”。牛市的底层是贲张的技术革命——造车、航天、无线电、大家电,想想这些题材放一起,在当时能讲出什么样的科幻故事。搞个燃油车,估值一个亿;搞个无线电,估值一个亿;卧槽你竟然能把无线电装在汽车里?估值十个亿。
1927年,福特的流水线上刚刚下线第1500万辆T型车,而彼时美国人口刚过亿;Charles Lindbergh 的“圣路易斯之心”号小飞机历时33小时,从纽约飞到巴黎,人类第一次无停顿飞过了大西洋;John Baird 完成了电视影像的第一次远距离传输,而电视机,在之后一百年里成为美帝人民的第一大时间粉碎机。一切都发展得太梦幻了。
激动人心啊。你要是生活在二十年代的西方,你也会每晚在莺歌燕舞里睡去,然后清晨从激动的鼻涕中醒来。自然,股市也跟着很激动,其中最激动的是融资盘。柯立芝监管下的华尔街就是没有监管,配资唾手可得,保证金大约是25%的水平——也就是25块钱能买100块,而史学家认为当时10%的保证金率也很常见。1块买10块,下跌10%你就光了。然后Party达到高潮的一天,美联储把利率从5%j加息到6%,margin call遍地开花,融资盘就彻底崩了。
很多人会认为美股1929年的大崩盘是股市估值太高,这有点冤枉。当时工业股的静态市盈率水平大约也就是15倍。并且在当时这个时间点,没人能预知到之后发生的大萧条,因此也没人会预测到公司盈利跳崖式的下跌。从历史现场来看,这场股灾的本质就是去杠杆、扳机就是踩踏、诛心的全民融资盘的崩溃,而与估值关系不大。
所以1929年的崩盘,或许就是由于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即平民化的融资盘交易。不过要注意”大规模”三个字,因为借钱买股票在1920年肯定不算新鲜事,但如此大规模的不受监管的乌合之众竞相配资,却是一个崭新的危机引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