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多省经济数据损害政府公信力 三大原因导致自揭家底
 
2018-1-18 15:55:42
GDP  /视觉中国GDP  /视觉中国

  多省数据“挤水分”财政压力是原因

  晨报记者 曹西京

  2018年伊始,在高质量发展和不再唯GDP政策引导下,继辽宁之后,内蒙古、天津等主动核减GDP、财政收入等引发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地方财政压力是一大原因。此外,我国将于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促使地方今年主动调整。

  “水分”损害政府公信力

  最早“曝光”的是辽宁。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之后,辽宁省在2017年1月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水。接着,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26.3  %;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40%;之后是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上披露:滨海新区2016年的1万亿GDP  被调整为6654亿元人民币,调整幅度达1/3。而天津市2016年官方GDP总量近1.8万亿元人民币中一半以上由滨海新区贡献。滨海新区承认,在自己的GDP统计中加入了为享受税收减免、更宽松外汇机制或其他激励措施而在区内注册的数千家公司的活动,而这些公司的实际商业活动都在外地。

  业内人士认为,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几地。多年来中国各省(市区)GDP由省级统计机构核算,加上“GDP至上”的政绩观驱动等因素,我国一直存在各省GDP总和超过全国GDP的“怪现象”。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国家审计署对辽宁数据造假指出,财政数据造假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挤出GDP、产值(包括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的水分,便于决策层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便于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挤出GDP水分,意味着“债务/  GDP  ”上升。因此,真实的经济数据也是控制债务风险必须的。随着负债率更真实,地方政府举债的空间将受到进一步限制。地方政府将克制乱花钱的冲动,用好每一分钱。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上海澳门周”于6月3日在圆明园路步行街盛大举行
·“政府推动 企业主动 社会齐动”,美食文化名城的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29日表示搁浅货轮已经脱困
·针对中国民众自发抵制拒用新疆棉花的外国企业,美
·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大增 说明了什么?
·国家明确:不得随意禁止返乡过年 关于疫情钟南山
·大悦城失去了90后
·京沪两地监管出手!严查这类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东莞旅游民企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告急!!
·复盘复星郭广昌的酒业版图:靠“买酒”赚了几百亿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头条网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头条网(shtoutiao.cn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191646616 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