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河间驴肉人设崩塌 评论:地域黑产业比一般制假更恶劣
 
2018-1-9 16:15:46

 驴肉火烧之乡,“人设”是怎么崩塌的?

  然玉

  河北河间市被称为“中国驴肉火烧之乡”。近日,有媒体曝光当地多个黑作坊用猪肉、马肉、骡子肉炮制大量“假驴肉”销往北京和全国各地。一货车装七八吨肉,但真驴肉只占三成。“普通人根本吃不出来。”一名黑作坊老板称,自己干这行已有十多年,一个月至少能出货10000斤“假驴肉”。整个河间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证照的只占少数。1月8日,河间市回应称将严厉打击驴肉掺假售假行为,通过重奖发动群众参与打假。

  黑作坊、假驴肉,内幕重重的制假风波,将“中国驴肉火烧之乡”河间推到了风口浪尖。媒体披露出的种种情节,无甚特别而又触目惊心。就如同过往许多案例一样,我们再次见识到了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比如说脏乱差的家庭式工坊,再比如说各种“打胶”“加料”之后的以假乱真等等。可即便如此,河间当地这种连片式、大规模的民间“假驴肉”制销链,还是不免令人深感震惊。这其间,由“地方名小吃”到“地域黑产业”的异变,影响远比一般制假案要恶劣得多。

  就公开信息来看,河间的假驴肉产业可谓由来已久。当地也多次出台专门管理规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可效果却很是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狡黠的制假者,反倒养成了极强的“反侦察”能力。通过将黑作坊隐藏在高墙民房中、白天煮马肉晚上煮猪肉、装摄像头、制储分离等手段,河间的“假驴肉”产业躲过了一次次的执法查处,并且大有越做越大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地管理机构或许早已习惯了这种“治理无力”的局面,这既是无奈也是懈怠。

  很显然,相较于河间“假驴肉”产业的严重程度,当地常规化的执法强度显然极不匹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未能建立有效的制假发现路径。特别在“假驴肉”产业与民间社会深度捆绑的大背景下,所谓重奖发动群众参与打假的逻辑很可能是难以奏效的;再者,缺乏主动介入的全过程抽验机制。合理状态下,针对“假驴肉”的原料进货、成品出货,都该在物流等环节全程追溯、高频抽检才是。一言以蔽之,若真要严查“假驴肉”,并非毫无办法。

  河间的“假驴肉”产业持续做大,一方面利用的是“品牌红利”与“品质输出”之间的价值差,另一方面则利用了制假泛滥与监管滞后之间的时间差。当然,随着相关丑闻的曝光,这种畸形状态大概率难以为继。打击驴肉制假产业链刻不容缓,留给河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之前,河间驴肉的招牌让太多人搭便车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河间“假驴肉”的恶名当然也可能牵累甚广。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来之不易的“地方名品”,终究需要每一个关联者去珍惜、去维护。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上海澳门周”于6月3日在圆明园路步行街盛大举行
·“政府推动 企业主动 社会齐动”,美食文化名城的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29日表示搁浅货轮已经脱困
·针对中国民众自发抵制拒用新疆棉花的外国企业,美
·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大增 说明了什么?
·国家明确:不得随意禁止返乡过年 关于疫情钟南山
·大悦城失去了90后
·京沪两地监管出手!严查这类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东莞旅游民企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告急!!
·复盘复星郭广昌的酒业版图:靠“买酒”赚了几百亿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头条网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头条网(shtoutiao.cn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191646616 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