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小镇的转身
8月11日,冷湖行政委员会四号公墓。
8月11日,冷湖行政委员会五号基地,废弃的原石油基地生活区被风沙侵蚀。
8月11日,冷湖行政委员会老基地,这个拱门内,曾经是石油工人生活工作的地方。
7月31日,冷湖行政委员会水鸭子墩独立自然区。
8月11日,冷湖行政委员会老基地。曾经是一个数万人的石油小镇,废弃后被纳入工业旅游规划区,目前需要解决的是炼油留下的环境污染。
7月30日,冷湖行政委员会俄博梁独立自然区内,夜晚满天繁星。
冷湖原是无人区。1955年,地质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现了一个淡水湖,湖水很凉,于是就称其所在地为冷湖。之后,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怀揣理想与抱负,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中国第四大油田。
现在的冷湖,到处是沙埋下的断壁残垣,看不到当年生机勃勃的景象,产业转型成了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冷湖行政委员会正拟申报冷湖雅丹国际地质公园——拥有以俄博梁,水鸭子墩彩色雅丹与小雅丹等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遗址人文景观,并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个火星小镇。
冷湖四号公墓
青海省北部,阿尔金山南麓的戈壁滩上,冷湖四号公墓,400多座坟墓,还有和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高耸的纪念碑。
这里安葬着在青海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
冷湖行政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这大漠上,西去的漫漫长路把开拓、渴望和追求延伸得很长很长,长到将生命的年轮重叠在一起,而浩瀚的戈壁又将人生的体验压得很窄很窄,窄到变成一方小小的天地,生与死挨得很近,近到转眼即交换位置。
冷湖的日照率超过80%,是亚洲日照最多的地方,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烈日下的墓地整个泛着白光,原先的木头墓碑倒在地上,坟墓前竖起了新的石碑,被沙土半埋起来的花圈只剩了几圈环形铁丝。
每年清明,冷湖行政委员会都会组织公祭,让冷湖柴达木精神流传下去。
从无人区到石油城市
1954年发现石油后开始建设,1959年青海石油管理局迁至冷湖,1959年设立冷湖市,1964年降格为镇,1992年升级为行政委员会(县级)。
冷湖最繁华的时候有十几万人,分散在老基地、水源、四号基地、五号基地和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四号基地就是现在的冷湖行政委员会所在地。
那时候的冷湖人无休止地向外来者追寻外面的世界,最欢迎新来的职工尽其所能地兜售时事新闻和祖国各地发生的事,新来的人还会努力纠正工人与雇员的概念差别以及辣子炒肉与青椒炒肉的不同内涵。
那时候的小镇苍凉无色,鞋底以下是取之不尽的盐碱,如今看到的民舍、机关、医院等建筑的基础设施存有大小窟窿,是雨水溶解盐碱形成的。在这种干燥而略显咸味的氛围中,除了人以外的生灵极少,连昆虫都没有。
四季的风和烈日,女士们把墨镜和口罩作为流行时尚。小镇人酒量很好,绝少的娱乐唯有对酒当歌。这里判断季节是翻阅日历,要品尝新鲜蔬菜并不容易。
搬离、留下与产业转型
冷湖的经济以矿业为支柱,其中尤以石油开采为重要,另外还有芒硝、食盐、氯化钾和氯化锂等。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90年代开始,石油作业区移至西距冷湖300公里的茫崖。而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近3万名职工家属,从远离后勤支持和社会依托的海拔2600多米高原整体搬迁至250公里外的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
目前,冷湖四号基地尚有一些地方单位和一个石油留守处,而冷湖老基地和五号基地已成废墟。
现在的冷湖镇不到一万人,分为油田的和做生意的两类。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长途客运站,每天从冷湖到敦煌、德令哈、茫崖都有班车。客运站旁边的小馆子和蔬菜肉类水果批发店生意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