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北上”:个别银行东北地区坏账余额半年几近翻倍
上半年,多家银行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不良贷款有所减少
■本报记者 毛宇舟
临近8月底,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报告披露也进入高峰期,截至8月27日,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完整的中期业绩报告,其余银行也将在本月31日前完成披露工作。平安证券此前预计,上市银行二季度净利润增速为2.9%,较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根据已经披露的14份中报,招商银行(27.230, -0.01, -0.04%)时隔十个季度后,利润增速重回两位数,其余银行净利润也均保持了正增长。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情况发现,多家银行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不良贷款有所减少,而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普遍有着大幅度的增长,个别银行该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甚至在半年中就增长了近一倍。
不良资产新地图
一般来说,银行按照位置将地理区域定义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银行间定义表述略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 青岛、烟台等,东北地区则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
从已经公布中报数据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报来看,有4家银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资产质量已经开始好转,而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增长较快。
其中,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银行的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57亿元,比2016年年底12.59亿元增加近一倍。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也从36.66亿元增加到48.2亿元,增加了31.4%。而收入方面,上半年东北地区的营业收入为19.58亿元,而去年同期的营业收入为23.58亿元,今年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仅有2.16亿元,仅为为去年同期7.81亿元的三分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利润贡献只有西部地区的六分之一,中部地区的十三分之一。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同样也在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该行表示,从不良贷款增量看,珠三角地区增加最多,为12.85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27个百分点;其次是东北地区,为11.32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1.48个百分点;两地区不良贷款增量占全部不良贷款增量的95.19%。
一家总部位于南方的股份制银行上半年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6.75亿元,比去年年底29.87亿元增加了23%,不良贷款率从2.18%上升至2.53%。环渤海地区从去年年底的64.27亿元增加至78.62亿元,增加了22.3%,不良贷款率也由1.61%上升至1.82%。而同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良贷款率都出现了下降。该行表示,针对各区域经济特点及客群差异,2017年上半年对各地分支行实行差异化分类督导管理。对风险较高地区提高授信准入标准、动态调整业务授权,防范区域系统性风险。
平安银行(11.570, 0.22, 1.94%)与其他银行不同,由于在黑龙江等省份尚未设立分行,其将区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山东、辽宁等分行均归于北区。截至2017年6月份,北区的不良贷款率为1.84%,比去年末增加了0.42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全地区最高。
平安银行表示,2017年6月末,受整体经济影响,部分区域的贸易企业、低端制造业及民营中小企业抗风险 能力差,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经营困难等情况,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该行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力度,严控增量风险,保持资产质量相对稳定。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总行在每年会对地区授信额度进行调整,一些暴露风险地区以及行业的额度会降低,前两年其所在银行对于长三角地区的授信额度严控,今年才开始回暖。
部分地区银行业利润下降
8月份,多地银监局披露了辖区银行业第二季度或上半年数据。
吉林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不良贷款率从3月的4.09%上升至4.3%,不良贷款余额773亿元,比第一季度的718亿元增长了55亿元。
净利润方面,辖区内银行业第二季度累计达14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4.16%,具体细分到银行,光大银、华夏银行(9.700, -0.04, -0.41%)、招商银行等8家银行上半年净利润累计为4亿元,而第一季度,8家银行净利润为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