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摊大妈月入3万,是什么概念
追本溯源
写字楼里的月入5千和煎饼摊的月入3万,谁也不必羡慕谁,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最近,北京黄金地段一个煎饼摊的大妈火了。顾客拿到煎饼果子之后,坚持认为大妈少打了一个鸡蛋,大妈辩解不过,忍不住说了一句: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此言一出,网友哗然。评论区里,大家纷纷指出,身边有好多类似煎饼大妈的牛人。
煎饼大妈是否可以月入3万,有专门的技术派分析过,答案无非两种。一是按照这个收入来挣钱,容易猝死;二是收入确实可观,煎饼大妈并没有吹牛。对一般人来说,煎饼大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煎饼大妈一语道破了一个大家长久以来的隐约感受——上过大学的不如摆摊卖饭的,而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推而衍之成为结论,即脑力劳动者不如体力劳动者挣得多。
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曾经有过一段“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期。那时,商品流通领域最有利可图,从事小商品经营及服务业(如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远高于知识分子(如高校教师),于是全民经商,倒爷遍地,收入与价值严重脱节,被人形容为“脑体倒挂”。
上过大学的真的不如摆摊卖饭的吗?这是一次新的“脑体倒挂”吗?这又是一种“读书无用论”吗?
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中,这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有几十年,但市场经济的观念未必能深入人心。简单来说,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赚多赚少,都凭本事。只要不是违法违规,选择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悉听尊便,收入多少当然也是选择的结果。
先说清楚,卖煎饼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容易:首先你得早起,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没那么丰富的夜生活;你还得进货,这得有个好身体;你还得动作快,味道好,不然留不住客人;更不用说一身的油污和葱花味儿,常年忍受风吹日晒以及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城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