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凤玲
过去三个多月,一位青岛市高级官员驻扎在北京,走访了多个北京高校、企业甚至还跑到城中村和燕郊,洽谈高校应届生、非首都功能企业,被他邀请座谈的包括企业家、科研人士和大学生。
自从今年在网上看到几篇 “北京中产阶层的出路在哪里”和“大学生逃离北上广”爆款新闻后,这位沿海城市官员敏锐意识到,这是他们的一个好机会。
他深知好的城市是长满理想的,也需现实支撑。科技人才和大学生撬动城市的未来,基础人口保障的是地方经济的现在。
他要求随行的同事主动访问北京的猎头公司、在京设置人才“擂台”,要琢磨和摸透2017年北京城六区人口在2016年计划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再降3%的政策,以备研究青岛的人才承接措施。
“这个月至少接到10个二线城市的函,都是他们的负责人亲自来拜访,都不像以往我们需要主动下去。一线城市控制户口,难就业,二线城市非常勤奋。”一位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近期,其他城市在人才抢夺中,也都纷纷祭出房子、票子、户口等措施:比如广州租房可上学;无锡租房可以落户;应届生来成都找工作前7天租房免费;长沙直接发放1.5万元-6万元的租房买房补贴;杭州推出“房补+车补”;福州市财政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北鳌山、南孔雀”计划等等。
除了抛出户口、房子和票子,还有些城市直接亮出扶持创业人才的B轮、B+轮、C轮、C+轮等投资数额,跟投和天使轮齐飞。从成都市政府砸出6亿元投资锤子科技后,多个政府宣布成立过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
人力资本涌动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曾经组织内部讨论人口对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促进政府形成更加包容人才的格局。
参与讨论的青岛彩生活CEO宋熙晨说,没有人口、人才,产品就会过剩,消费上不去,投资、生产、消费就无法良性循环,他以黑龙江和重庆人口增长数字为逻辑支撑,人口规模增长上不去,就算在东北地区砸再多的钱,经济也很难上去。
一家新晋世界五百强房企高管做了一些区域人才和经济的对比后,建议放缓东北项目,“不是说我们企业缺钱,更不是想囤地,而是看到当地人的精神状态。”
他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重庆市人口规模由2004年的2793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3017万人,GDP增速跑赢其他省份。而同期黑龙江省的人口由3817万人下降到3812万人,GDP跑输其他省份。
这样的理念已经在很多城市管理者中形成共识,但该怎么做,他们需要借鉴。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来杭州市政府接待各省市政府考察团超过40次。来自智联猎聘的调研数据显示,杭州已连续两年在全国人才净流入排名第一,2017应届毕业生杭州人才流入率是11.78%,同样全国第一。
一位青岛市政府官员说,我们想学习杭州在城市管理精细化、吸引人才和吸纳人口、新经济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尤其是人才引进方面,杭州市公务体系的人事换挡制度、“人才新政27条”、国千、省千等规划。
宋熙晨说,杭州市政府对人才和新经济领域的包容心态值得学习,工商审批都减免了10多项。
外省市频繁出征考察杭州表明,人才的权重已被城市管理者充分重视起来。
上述大型房企高管对此感触颇深,过去经济形势核心逻辑是人是基于有形资源(土地、货物和资本)来到城市集聚,追随有形资源来到城市,现在人才和其他资源是平等关系,“当然我说的是趋势。”
这位人士举例,10年前,两城市争夺企业就是,你优惠土地,我比你更优惠,你优惠税收,我比你更优惠,现在企业更愿意和政府探讨的是:消费人口、新经济人才、企业战略和城市发展方向的互补。
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郑州、武汉招商部门获悉:地方政府在选择产业时,已不像过去那样粗放,技术层面有了变化,比如同一地的项目需就业多、有消费需求;第二,在新区做项目比在中心区容易,地方政府正在打造城市多中心;第三,企业可以不用立即出税收效应,但未来战略方向和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新经济趋势一致。
争夺攻防战开启
当然这些政策、技术只是手段,推出这些政策的根本目标在于人口,能不能扩大本城市的人口规模、能不能扩大本城市的人才规模,这是核心。
这种核心的动力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对更有经济潜力领域的追求,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人口规模控制。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速已由2.9%降至0.9%,北京新增人口数量由2012年的50.7万人变成2016年的2.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