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人们调侃它是“搭了共享单车的顺风车”;随后,有人开始认识到它恐怕能解决更深的出行需求。悲观者认为它会被“围剿”直至消失,用户只是骑个新鲜;乐观者认为它开辟了新的共享品类,虽处于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夹缝间,但却集合了两者的出行优势,便捷省力,价格低廉,出行成本低和出行效率高兼顾。但无论褒贬,站在火爆的共享单车背后,国内第一家共享电单车品牌享骑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它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甚至用户体验的演进。或许,很快我们将看清它的发展脉络。
想法来自房屋分时租赁,却搭上了共享单车火爆的顺风车
起始于房屋分时租赁的思考,出生于电单车世家的享骑CEO施银锋,在2015年10月将电单车从传统领域拉入变革中,成立国内首家电单车分时租赁平台,为相对饱和的电动车制造业找出路,希望通过主动转型去产能。
然而,走来的这一路,却处处充满了“英雄探险”的痕迹。
那一年,摩拜还没有成立,ofo的移动范围仅限于校园,第一批按照国标设计的享骑出行上路了,甚至没有APP,只有那个分时租赁的想法。
最开始的时候,享骑采取与商家合作的模式,经销商门店、早餐店、超市,哪里有电单车需求用户,哪里就有享骑出行。不过,这种模式并没有让用户获得良好体验,因为商家数量不够丰富,营业时间与用户骑行的时间不匹配,不能满足用户随时 借还车的需求。这一时期或许用户非常困难。
2016年上半年,享骑迎来二次转型,享骑APP初步成型上线,用户只要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就能骑行,但与外卖分派任务类似的众包充电模式,备受用户诟病,最后由于效率问题而难以为继,而那时享骑迎来第一次用户井喷。
与共享单车的爆发同步,享骑在今年三、四月份迎来二次用户井喷,而此时的享骑已经搭建起自己的运维团队,充电和维修两大部门,专门负责对电单车进行保养维护。300人的运维团队按照片区化进行线下车辆管理,线上后台则有“蚩尤”和“天眼”系统进行车辆整体运营管理和对投放车辆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多维度预警。至此,享骑出行的运营开始初具规模。
后台数据显示“5-8公里”需求量大,满足用户多元化出行
就在共享单车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时候,有着一年多运营经验的享骑,在后台提供的出行数据中却发现,5-8公里才是享骑用户的出行距离。换句话说,享骑出行与共享单车所服务的用户群,存在需求区隔,那就是短距离出行和中长途出行的差别。当然,距离不同需求也有差异。
享骑CEO施银峰指出,繁华的城市总是拥堵,大家的出行成本越来越高,享骑创办的初衷就是要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弥补市场空白。
共享电单车的关键在于两个词:一个就是共享,勿容置疑,在共享经济内容和规模日益扩大的当下,采用何种方式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共享体验,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焦点;另一个是电单车,撇开单车这个概念,电是重点,以电力驱动比纯人力自行车覆盖率更远,骑行者更省力,骑行距离更远。另外,享骑设置的“临时锁车”功能,更方便用户在骑行途中进行短时间停靠。根据目前的用户分析,电单车在应对忙碌生活中的中长途出行,是为首选。
正因如此,享骑出行被乐观者认为大有前景。这种期冀背后是用户5到8公里出行交通工具的匮乏,城市交通层次配套多元化的欠缺。城市生活半径的不断拓展,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发生变化,存在市场缺口。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构建多层“共享出行”生态圈已成趋势
从滴滴到Uber,从ofo、摩拜到享骑,“共享经济”在解决出行方面,走在了各式共享前沿,最先感受到互联网+时代改变运营模式带来的成就。那么,要构建共享出行纵横交互的生态圈,作为其中关键一环,解决“5-8公里”出行的共享电单车必然不可或缺,共享出行未来已不再扑朔迷离。
尽管都为城市疏解做贡献,但就目前共享电单车的遭遇来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放在最优先位置解决的,当然是电单车的安全。
站在享骑出行的安全方面来观察:每一台上路的享骑出行,均已取得合法运营牌照;按照最近出台的电单车设计标准,具有合规性;在电池管理方面,从解决方案到骑行监控再到充电续航,都做到了环环相扣安全先行。除此之外,享骑还开发出多项独特技术,以保障出行安全的实施,如“电子围栏”技术帮助用户在定点停车,站点制管理便于运维人员充电检修等。
拥有多年海外电单车销售经验的施银锋认为,“共享出行”生态圈已经开始构建和完善,共享电单车将以独立品类在圈层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希望成为共享电单车的圈层代表。”对享骑而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安全,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尽快建立起对行业的渗透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