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美食中的秘密:味精
 
2013-9-6 16:26:44

2013-09-06

      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享受,中国人对于吃的文化研究亦是深邃。全国各地不同的饮食特色不仅诠释着饮食文化,更多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性格。人们对于味觉的感知各不同,除了我们传统说的苦辣酸甜,更多溢于言表的则是“鲜美”。而对于“鲜美”的追求在饮食文化中,一直是孜孜不倦的。从古至今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食材的鲜美,最常用的是“高汤”。随着科学的发展,一种更鲜美的产品“味精”的诞生,使我们追求鲜美的过程更便捷。《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美食类节目大行其道,舌尖上的享受成为美食达人们的最大享受之一。求“特”,求“鲜”,历来是大家对美食的期盼。“特”不用说,煎炒烹炸,祖传秘制云云,满足了人们的求新求奇的欲望。而“鲜”,除了食材本身具有的鲜之外,更多的是在烹制菜肴时加入一点味精提鲜,这在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说法:味精有害健康。而一些所谓的“专家”也随之鼓噪称,味精系人工化学合成品,吃多了对人体健康不利,云云。一时,味精有害说以讹传讹,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吗?我们的美食中有哪些秘密呢?

让我们先看看味精是如何发现的吧。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昆布(海带)汤的鲜味来自一种特殊的物质——谷氨酸盐,往食物中加入谷氨酸盐,就能让食物味道变得很鲜。而我们味觉中感觉鲜美的秘密也就是“她”,他因此提出还存在第五种基本味道——鲜味,并发明了味精(谷氨酸钠)。现在我们知道,在味蕾上的确存在着能感受鲜味的特殊受体(一种蛋白质),谷氨酸根阴离子和它结合,就让人产生了鲜味的感觉。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因此我们吃生鸡肉并不会觉得鲜,只有把鸡肉炖熟了、谷氨酸游离出来了,鲜味才跟着出来。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因此往鸡汤中撒一点盐,味道尤其鲜美,因为这时候鸡汤中有大量的谷氨酸根离子能和鲜味受体结合。同样,酱油、西红柿、葡萄汁等食物之所以让人觉得鲜美,就是因为含有游离的谷氨酸。更简单的增鲜办法是撒上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鲜味的发现和味精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烹饪习惯,特别看重食物的鲜美的我们尤其喜欢用味精。但是有人却对这种“人造鲜味”心有疑虑。1968年4月,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说在吃了放味精的中餐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颈部麻木,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味精是否会有害健康的关注,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说法叫“中餐综合征”。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认定味精对一般公众不存在危险,但是对某些人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反应。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品成分,并取消了12周以内婴儿食用味精的限制。1991年,欧洲共同体食物科学委员会也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物成分,不限制可接受的日摄入量。

事实上,现在我们食用的味精是用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生物发酵生产的,纯净、安全、美味,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味精不仅给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带来便捷,更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美味和色彩。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打印】【关闭】【顶部
+ 相关信息咨讯
·大唐地产IPO难关:“负债王”51次质押股权
·广州现在到底有多少外籍人士?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一季度经济增速承压,消费内需二季度启动在即
·疫情下家电巨头忙回购:格力十年来首次发布回购计
·疫情催动新一轮城市竞争:GDP十强固定班底受到挑
·泰晤士报:新冠病毒疫苗可能在六个月内准备就绪
·几十块的国货口红卖爆了 为什么爱马仕、香奈儿的
·王晋斌:“稳外贸”要高度重视发达经济体的市场
·民营口罩工厂主:从年年亏损到行情火爆但五味杂陈
·深深房A:停牌以来“得到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理解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心有灵犀一点通·上海头条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0 资讯厨房 ChinaPUB 4 心有灵犀一点通·上海头条(shtoutiao.cn
心有灵犀一点通·上海头条专注于上海本地吃喝玩乐信息,遵守相关部门规定,不刊发不转载涉政治、时评、贸易争端、涉外涉港澳台文章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 3020096966点击可以 商业合作及网信工信公安不良信息联络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