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惊人,每一年,宇宙中都有约一千亿颗恒星诞生,同时也有同样多的恒星走向死亡。是的,就像生命一样,恒星也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了了解恒星的生命过程,核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往往会联手,共同揭开发生在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从而预测恒星的终极命运。
恒星的演化和最终命运取决于它诞生时的质量。像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在脱离外层时会先变成红巨星,接着转变成由碳和氧构成的白矮星。那些比太阳质量至少高出11倍的大质量恒星也会先转变为红巨星,但在这些巨星的核心,核聚变仍然会继续,直到核心完全变成铁核。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恒星就会停止产生能量,并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恒星的核心随后会被压缩成中子星,而其外层则在超新星爆炸中被喷射出来。
然而,科学家对于中等质量恒星(质量约为太阳的7到11倍)的演化就不是那么清晰了。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死亡途径,一种是通过热核爆炸,另一种是通过引力坍缩。究竟会发生哪一种情况,取决于当氧核开始聚变时的恒星内部条件。研究人员认为,要确定中等质量恒星的死亡结局,关键在于了解一种氖同位素的性质及其捕获电子的能力。
在刚发表的两篇论文中[1-2],研究人员第一次测量了一种罕见的衰变——氟(F)衰变成氖(Ne),计算结果显示出更有可能让中等质量恒星走向死亡的是热核爆炸,而不是引力坍缩。
氟和氖的故事与所谓的禁戒核跃迁有关。原子核和原子一样,具有不同的能级,因此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能态。对于给定的放射性原子核,恒星内部的条件(如温度和等离子体的密度)决定了它可能的能态。每个能态的量子力学性质决定了原子核可能的衰变路径。在地球上,如果衰变路径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则称为容许衰变。相反,如果可能性很低,这种跃迁就被称为禁戒。但在恒星内部的极端条件下,这些被禁戒的跃迁会更频繁地发生。因此,当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测量核反应时,来自禁戒跃迁的极小贡献往往是天体物理学应用中最关键的测量。
恒星中的一个重要的禁戒跃迁会通过²⁰F衰变成²⁰Ne,或者通过²⁰Ne捕捉一个电子产生²⁰F将氟和氖连接起来。在大多数时候,跃迁会涉及到激发²⁰Ne核(²⁰Ne²⁺),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跃迁主要会发生在²⁰Ne的基态(²⁰Ne⁰⁺),这种情况很可能存在于中等质量恒星中。恒星的爆炸机制被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²⁰Ne的电子捕获率。所以测量跃迁发生在²⁰Ne⁰⁺的频率是理解恒星命运的关键。²⁰F和²⁰Ne⁰⁺之间的跃迁是Oliver Kirseborn和他的同事想要测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