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
老罗是我年轻时的偶像,也是我同时代很多人的偶像。这句话再过一百年,也没什么问题。
刚进城务工的某一年,在王府井的天桥上,似乎见到老罗了,当时无比激动。非常想上去打个招呼,但碍于他之前在《老罗语录》里说,不要傻不拉几的上去跟他打招呼,那会令他很不适,我强忍住了。但那天我沉浸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欣喜中——卧槽,我在北京的街头,见到了活生生的罗永浩!!!
我当然从一开始就不相信《老罗语录》不是一个精心策划的传播——谁听课,会无聊到把老师讲的东西都录下来,还会把那些经典语录都剪切出来,再放到百度mp3里让大家去下载?但是,我真的会被那种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内容折服。
老罗说得对,我不是他的“粉丝”,我某种价值观的“粉丝”,我在他身上想获得一种应证——这么嚣张到底行不行?一个人讲道理能不能活的好一点?所以那些撑不住的日子里,我最大的精神慰藉,就是听他的演讲。你能想象吗——在一间昏暗狭小的京郊民房里,一个年轻人是多么容易在被工作透支了精力后的某个清晨或夜晚,在一瞬间就失去了坚持下去勇气?那些努力被搬运到逼仄的房间的音乐、文字、诗篇,又如何在顷刻间就被隔壁的床笫之欢,抑或路边随意撞见的恋人相拥给击碎。
一
老罗把他的前半生写成了《我的奋斗》。但看看就好了。你如果只是跟着喊喊口号,或者重复几句“语录”,其实用处不大。
老罗最牛逼的奋斗路径在于,他以彪悍的身躯和人设,来到了北京,然后迅速打入了北京的文化圈、媒体圈,并且扎扎实实地结识了一帮很交情过硬的朋友。这是他日后媒体影响力的基石,预埋了足够多的传播节点。他扔一个石子出去,能激起后续的接连不断的浪花。
为了张罗这波人,老罗甚至还创办过牛博网。把各种有趣的能写的人,都集结在了一起。更加夯实了自己的媒体属性。
老罗非常懂得“重复”的策略,他不断地重复“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是很牛逼的策略——因为一解释,很多东西就被稀释了。然后他迅速收割了当时最优质的一波“种子用户”——新东方的学生——很早就知道学雅思、出国的学生,社会阶层不会差到哪里去。
攻克以小镇青年为主的媒体圈,和攻克社会阶层不错的年轻人都不难。前者喜欢抱团,后者喜欢猎奇。
老罗的这种操作,告诉我们:年轻人,一定要突破自己的圈层。不要天天把“人脉”挂在嘴上,觉得加几个微信,就叫人脉。那不是人脉,那叫微信好友,连好友都算不上。老罗不止一次的说过,每次吃饭,他都会给大家尽心尽力的烤肉,克制的保持一个话极少的胖子的形象。但是你认真听,你就会发现,他是个很有服务意识的绅士,一般这种人,在饭桌上,会把每一个人都服务的极好,偶尔插几句恰到好处、极有个性的话,就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行吧,我是想说,一个人的奋斗,最重要的是,突破自己原有的圈层,通过牛逼的社交,打破原有圈层的局限。对于那些,今天注定要在异乡讨生活的年轻人而言,老罗的启示在于:不要做小白兔,不要局限在自己原有的小圈子里,你来到这滚滚红尘,要逆流而上,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让自己肚子里有货;第二步,是和比自己牛逼的但气质和属性相匹配的人结盟。不要傻逼呵呵呵的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如何如何。又或者,牛逼和努力也需要合适的路线图。否则,这样的鸡汤,你灌多少都没有用。
二
老罗创业的故事,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他的第一次突围,是他从一个打杂工的人,变成了新东方英语老师,然后又凭借及其凌厉的口条,在这个行业脱颖而出。这之后,他自己办过英语辅导学校,然后很快又觉得干英语培训无法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开始搞手机。
当他说自己要向乔布斯致敬时,除了他自己,可能没几个人当真。但他就这么义无反顾的去做了。做的好还是不好,现在是不是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大家似乎都已经知道,但我希望一切“为时尚早”。
只是复盘这一切,整体是很尴尬的。我之前已经写文章说过了,老罗在这场行动中,显得有点“民科”和自以为是的过头了。但从虚无的角度讲,人生到头来不都是一场空吗?——轰轰烈烈过,不也很牛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