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不知道自己加入的是一场抗议活动。
一个多月前的一个中午,数百名华人聚集在Facebook总部门口,身穿黑衣、手捧白花,在著名的“点赞”标志前悼念自杀身亡的Chen先生。这是Chen的头七,一周前,38岁的Chen从Facebook一栋办公楼的顶层一跃而下,随后被警方认定为自杀。
但在不少人的眼里,是Facebook的工作压力、严苛的员工考核制度乃至H-1B签证歧视催生了这起悲剧。
Facebook内部对Chen的跳楼事件讳莫如深。尹伊知道有人组织了一场悼念活动,但没人告诉他具体细节。起先他走到21号楼,到现场却被告知活动已经结束。但又有另外一个人说,还没完,就在总部的10号楼那边。
于是尹伊往近一公里之外的10号楼走。路上他发现自己身边多了很多人,一边走一边把Facebook的工牌收起来。到了现场他才知道,这里不是悼念,而是更激进的抗议。
硅谷的烈日下,几名带领抗议的人在大太阳底下晒着,举着倒悬的“点赞”标志。没有树荫遮挡,脖子上流下了大滴大滴的汗珠。那里已经出现ABC的记者,却始终没有Facebook的人员出来回应,现场抗议的声音开始稀薄起来,好像马上就要无疾而终。
尹伊走出人群,换下了劳累的组织者。他觉得应该换一个更直接、更朴实一些的口号,于是带领着大家喊起“Give me the truth, Zuckerberg”(扎克伯格,给我们真相),“Chinese lives matter”(中国人的命也是命)。
头脑一热的他没有摘下自己的工牌。没过多久,这起抗议事件开始在国内外发酵,尹伊带头呐喊的视频被传到各大社交平台上,甚至被称作“硅谷地区第一次华人工程师的大规模抗争”。媒体蜂拥而至,他也收到了来自Facebook内部的警告信。
尹伊选择把警告信裱起来。但刚做完这个决定没多久,一封来自人事部门的开除通知发到了他的信箱里,开除的理由是lack of judgement(缺乏判断力),一个笼统的、莫须有的原因。
开除后,他把自己十年前开发的AVG游戏《叙事曲》放上了Steam,修了修Bug,更新了几个补丁,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1
“爱与勇气,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么?”
这是尹伊写在《叙事曲2》里的疑问。对他来说,参与抗议的理由,就和自己做的游戏主题一样,是努力用“爱与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
回忆起抗议活动那天的情形,尹伊的语气慢条斯理,让人很难联想到视频里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口号的样子。
Facebook曾经是他相对理想的雇主:没有求职者想象中那么美好,可也没有一些报道里像一口高压锅那么坏。
因为部门的原因,尹伊自己遭受的工作压力并没有那么大,“一周四十个小时吧,大多数时间都不会加班”。但在硅谷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不论Facebook如何描绘员工的工作蓝图,它的广告部门是绝对、绝对的高压。
自杀的Chen先生所在的就是Facebook的广告定向产品组。
和其他很多美国大企业一样,Facebook采用员工分级评鉴制度(Stack ranking),在业绩考核时,经理会综合过去六个月里大大小小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影响,在评估完所有报告后为工程师打分。
Chen便是在打分中收到了一份来自经理的“Meets Most”(达到大多期待),看上去像是中等评价,但据尹伊说,这是Facebook职场里的文字游戏,“不是没有更差的评价,而是更差的评价根本不会给。”
在历经差评后,Chen又因为经理的作梗遭遇了一次换组失败。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Facebook内部系统的管理机器人要求Chen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个复杂的系统漏洞。一般情况下,这种严苛任务并不会提交给刚刚遭受如此高压的员工。Chen选择自杀的时间,正是这个解决漏洞的Deadline几小时前。
Facebook用机器人来监控时常发生的宕机事故
尹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难接受。和Chen一样,他也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来到美国。读书、学语言、找工作、融入社会,“周围一圈可能都是比你小十多岁的人,面临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Chen还是拖家带口。
关于参与抗议这件事情,其实尹伊身边绝大多数员工都表达了支持,“包括我的经理,组里的同事,都在私下里给我加油。”
“但是只能私下里。” 工作压力、职场压迫、言论自由,像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