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已经成为无人机最具想象力的第三极。
30多年前,雅马哈将遥控的无人机运用到农田中,开创了日本乃至全世界首个无人机农田作业模式。90年代,日本开始推广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中的应用,如今,无人机农田作业在日本已成为植保主力。
在我国,以新疆巴州地区、黑龙江佳木斯地区、湖北荆州地区为例,从2017年到2019年,植保无人机也在迅速普及。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无人机用户,在2019年,单机作业面积就达到了61044亩。
我们知道,无人机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两种,消费级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从消费级市场转向工业级市场,或者从最开始就扎根于工业级市场。像农林植保、物流、安防巡防、航空测绘、油采开发等都属于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的应用场景。
其中,农林植保一开始就被许多创业公司视为一个极有商业挖掘潜力的市场,因为相比于美国、日本超50%的植保机械渗透率,我国植保机械渗透率仅为个位数。
然而从2016年到现在,原本存在于农业植保市场中的上百家无人机企业,在经历倒闭潮以后,如今只剩下零星几家。而大疆和极飞,就是这个领域中所谓的“最后的赢家”。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农业植保”已经成为这两家公司的战场。
纵观国内整个农林植保无人机市场,在经过了教育期、洗牌期、发展期之后,如今这个垂直的赛道在今年又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市场在下沉
极飞科技2019年度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把植保用户群按照年龄段不同做一个简单划分,2019年,80后、90后的用户增长速度跟去年持平,基本不增长;60后、70后用户有所增长;50后用户呈直线增长。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是农村市场人口结构的问题,即农村人口迁移与老龄化。不少农村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寻求机会,农村5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加。另一方面,无人机市场开始下沉了,过去年轻人对新技术、机械化、智能化接受能力强,现在50后用户也开始接受农业智能化的理念。
极飞创始人彭斌认为,农村地区平均年龄本身在46—60岁之间,无人机用户年龄层次变大说明产品越来越深入农村地区。当然,这给无人机厂商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譬如,易用性、产品价格、售后服务、深入一线的渠道能力等等。
彭斌通过对过往几年的无人机飞防成本分类后发现,一是购机成本,每亩地购机成本是2元钱,二是亩均电池使用成本,以及设备维护成本,总体成本都在下降。“从现在来看,成本下降速度最快的其实是维修保养成本,电池使用成本是行业内下降速度最慢的,几乎过往几年时间没有下降过。”
总体成本的降低,带来的是整个用户群体发生了变化,一些用户进行成本比较之后,往往选择自己购买。用户群从过去的植保队逐渐转向种植大户、农机手。
“在渠道铺地越来越深的影响下,今年种植大户、农机手用户比例增加,占据了总用户群的将近一半。”彭斌进一步告诉虎嗅,无人机在中国的应用场景,在水田以及经济作物棉花区渗透率非常深。
大疆创新品牌负责人谢阗地也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从市场洞察发现,越来越多的60、70后会尝试我们的产品。同时,随着国家植保机补贴的落地,植保机的实际购买价格,也是在不断下调的。因此,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大种植户会购买我们的产品自用,而也有一些农户会联合周围的用户一起购买我们的产品自用。”
此外,无人机药剂喷洒、电池、行业标准制定问题,在今年也有一些新进展。10月23日至25日,由大疆农业协办的第四次无人机喷洒系统标准工作组(ISO/ TC23/ SC6/WG25)会议上讨论了植保ISO国际标准,特别是,施药技术难点等问题。
“极飞已经是植保无人机标准制定者之一,且这个标准已经发布了。市场上主流的无人机公司都参与了这个标准,我们也是重点参与之一。
我们是喷洒质量的方案制定者,包括让喷洒可以更加精准控制,更加智能地飞行。一个团体标准最后到国家标准,可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先变成团体标准,然后未来变成国家标准,可能也要一两年的时间。“彭斌对虎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