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记录。此后,接连取得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 新华社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口述:杨毅强
撰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陈惟杉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我在1987年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当时航天事业还处在最低谷。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总共有63年,我经历了其中的31年,大致是一半时间。
起步: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留下了哪些遗产?
如果将中国航天60年的历史分成3个20年的话,1978年之前的20年算是起步,但是那个时代留下了两方面难能可贵的东西。
第一方面是那个时代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一院(编者注: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叫型号院,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发都在这个院进行。它的基本构架除了院本部,还有总体部、设计所,也就是火箭各个系统的设计所,还有很多“7字头”的专业所,比如703所就是材料工艺所。此外,还有试验站和对应的厂,和苏联的模式非常一致。
第二方面是钱学森留下了一套航天管理理念,总结起来就是两条:第一条是系统工程,第二条是技术民主,这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
系统工程的核心首先就是一切服从总体,用俗话讲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具体体现便是总体设计部,通过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保证航天这样庞大工程的最优化;其次就是所有项目的研制都要有严格严谨的研制程序,1963年钱老就在东风3号导弹研制时提出制定了严密的研制程序,钱老尤其提出要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
钱老留给我们的第二条理念技术民主,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比苏联强,比如近几年俄罗斯的航天事业一直在遭遇挫折,除去经济低迷、人才缺失等原因,最大的问题出在管理上,靠设计人员无限负责带来的问题就是极端的不稳定,出现了很多低层次的问题,比如火箭的速率陀螺装反了,就是因为他们不是靠一套严密的体系文件和作业文件来考核,而是靠人。
腾飞:中国航天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挫折?
从1978年到1999年这20多年,中国航天走过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文革”结束后科技事业焕发了青春,特别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的十几年是收获的季节,比如成功完成了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向太平洋发射洲际运载火箭、水下发射巨浪一号导弹这几项任务。
但是从90年代初到1999年,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们出现了很多次失利,于是就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
当时我们在反思时用了一个通俗的说法:“旧的丢了,新的没学会。”什么叫“旧的丢了”?就是过去靠搞大会战、靠阶级斗争,那时一院的主力是1960年到1965年的大学生,他们学会了苏联的那套东西,靠人的极端负责来干事,这批主力到90年代正好是退休的时候,而“文革”十年没有大学生,也就意味着有整整10年的断层。随着这批人的退休,老的、苏联的那套东西没有了,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体系来管理的方式还没能学会,这造成当时多次失败。因此我认为当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建立起我们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