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开始向运营商上报5G项目,没想到的是,大约100个项目报上去,只有2、3个被批下来”,9月3日,高波对经济观察报称,5G商用牌照发放,他们本以为时机终于到了,但开展建设后,却发现是另一番景象。
高波是北京一家通信技术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所在的公司被业内称作“二级运营商”,一边承接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铁塔在北京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任务,另一边洽谈北京医院、高校、商用写字楼及居民社区等机构的5G网安装业务,并最终完成5G基站施工建设。
高波称,“北京是首批5G覆盖的中心区域,但相比4G初期,这一波5G建设显得更冷静”。5G正在诸多动力的推动下快速在中国数十座城市铺开,但是影响5G落地进程的关键基础设施——基站——却被挡在了一些“大门”之外。
基站是一个包含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及相关支撑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也需要更多配套和供应链的成型。室内基站的主要设备是室分系统和小基站,它们分布大型场馆、写字楼、医院、高校、医院室内,大部分被嵌入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墙上或天花板上,由于信号覆盖能力和穿透能力的区别,理论上5G需要数倍的基站才能达到目前4G的覆盖程度。
影响5G落地的阻力包括市场、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
9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下称“北京移动”)对经济观察报回复称,在落地5G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此前没有遇到的难题,它们影响到了5G的整体建设进展、规模,对后期5G的发展运营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不仅包括5G建设基站建设的协调、基站用电成本的高涨,还包括垂直行业落地需产业链协同难。
北京移动表示,“很多业主对5G有误解”。而经济观察报在采访中也发现,开发商和物业基于经营的角度,也有自己的考量,需要权衡诸多利弊。
成为阻碍的不仅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能耗过高。一位来自中国移动的人士曾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运营商考虑到节省电费,虽然北京市的一些区域布置了5G基站,但部分时间段并没上电。此外,5G基站如何进入室内也是一个难点,高波也发现,上报的大部分未批项目都属于室内建设,而室内节奏的放缓也超出了他的预期。
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分析,5G室内基站在原先系统内很难工作,多方机构正努力推动室内系统的升级,目前纵览各家公司的技术方案有一些新的尝试,但大规模部署确实需要一点时间。
高波称,从基站的选址、进场、谈合同、施工,每个环节都充满着琐碎问题,但却是5G落地前不可避免的,有的问题在4G进场时也出现过,它们和运营商的规划、用户的态度和技术的进展有密切关系。
5G施工队的烦恼
高波所在公司的施工队伍,是开展建设以来,第一批做5G基站生意的人。
根据不同安装场景,基站可以简单分类为宏站、微基站、小基站和室分系统,有多种形态。较为常见的是,那些矗立在大街小巷基站塔顶部,通常挂着几个灰白色的方形盒子,而那些分布大型场馆、写字楼、医院、高校室内的室分系统,大部分被被嵌在墙上或天花板上。“5G商用牌照发放,我们本以为时机终于到了,于是四处寻求商用写字楼和小区物业资源并洽谈5G建设,希望赶在同业者之前谈成更多项目,并早日报给运营商”,高波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高波的公司在北京有数十家同业者,在高波看来,由于技术门槛并不高,行业竞争激烈。
高波回忆4G建设初期时,公司生意红火,往往很快得到运营商的审批,然后运营商派自身设计院前往进行站址勘察,选址后就会和机构签建网合同并施工,面对商用写字楼和居民小区,高波做一笔订单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订单是高波和同事们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现在,当他们筹备5G建设时,他所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暂时不建”、“等待规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