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H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女生,周末早上醒来,她习惯先打开B站观看一段子时当归的vlog再起床。一阵洗漱后,她掏出淘宝上新买的支架,把手机固定在灶台一旁,开始录起了自己做早餐。
这样的做法并非少数。近两年来,随着视频博客(video blogging)井喷式发展,以及各路观察式综艺和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助攻下,越来越多普通年轻人从手握手机看视频的观众转变成手握相机记录生活的导演。全民vlog时代就这样顺潮而至。
这波繁荣的社交内容风潮在造就了许多新颖内容创作形式和自媒体营销商机的同时,也卷来了影响着人们四角屏幕以外真实生活的种种隐患。内容创新固然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但其背后勾连住的心理与隐私问题同样需要更多的关注。
围观风潮下的节目内容——我们为什么爱看vlog?
Vlog是围观时代下的一种内容产物。正如“《心动的信号》背后:“观察式综艺”为何能迅速崛起?”一文指出,通过像《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观察式综艺,大众从观察和评论他人的生活中获取各自的快感。区别于这些成熟真人秀节目,vlog是平民化的视频内容,以更简单更日常的摄影形式呈现在社交平台上。二者虽在专业水平和传播平台上都不同,但背后却一致流露出千禧一代对生活内容明确的偏好口味和构建这种喜好背后其面对的生活环境。
《纽约时报》最早在2005年就报道过vlog这一载体,虽然当时的世界对vlog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纽约时报》就点出了世俗和平凡作为vlog的主要特征。十年后,凯西·内斯塔特(Casey Neistat),一位美国纽约YouTube博主开始在他的频道规律性地上传vlog,使得这一内容形式开始广泛流传。作为一名影片制作者,内斯塔特的vlog有着较专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而他本人爱捣腾的性格也使他的vlog内容多为有趣刺激的生活体验。在内斯塔特的众多视频中,“Snowboarding with the NYPD(与纽约警察一起滑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支,他在纽约街道上跟车滑雪并被纽约警察叫停的这支视频至今已获得了近两千万的点击量。虽然普通人难以产出内斯塔特水准的内容,但这种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的视频形式启发了一大批观众并衍生出更多新颖的vlog风格。
在纽约街头滑雪的凯西
立足于日常生活,vlog可以有很多主题,而最近广受欢迎的类别是安静型vlog。这类视频中的博主们不会经常说话,有的甚至很少露脸,他们主要拍摄自己一天中的吃喝穿搭,分享文艺爱好,工作家务等琐碎的日常。这些看似平淡的内容却意外得到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青睐,因为镜头中博主们的生活看起来总是精致、有美感且真实的,而观众们也从这些视频中摄取到可以运用在自己日常中的生活灵感。
一个受欢迎的vlog博主往往是能在反复的日常生活中过出新意的人,因为她/他需要不断输出不同方面的生活灵感和技巧给屏幕前的观众,诸如饮食、造型、流行单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正是通过集合这些生活点滴,看似平淡如水的vlog其实给观众提供了既直观又快捷的信息输入途径。换句话说,观众只需要看一个vlog便可以填满其各种生活灵感的匮乏。
这反映了千禧一代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渴望活得更认真更精致,因为大多数平时无暇做到像博主们般细致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在工作、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担下,千禧一代渴望找到可以独自掌控的事物,而vlog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这件事物就是个体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同,博主们的生活点滴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这时候围观本身便成为了一种慰藉。通过窥探其他与自己相似的普通年轻人的生活,观看者仿佛找到了一个近在咫尺的样本,虽只能远观不可亵玩,但足以满足自己对优质生活的期待与幻想。
Vlog背后的社交需求和表达欲——我们为什么要拍vlog?
Vlog作为寄生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种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内容形式。最早一批开始制作视频博客的博主们并不会像专业综艺节目组一样做全面的调研,他们创作的初衷仅仅是抒发表达欲,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而随着vlog的流行,越来越多的KOL争先恐后地跳进了这一洪流,试图拓宽自己的内容矩阵。这波内容浪潮也很快被流量明星们相中,他们也随即投身,用vlog展现聚光灯关掉后“真实”的自己。自此,vlog完成了它的逆向进阶——从最初的个人兴趣爱好发酵成社交媒体界现象级的内容形式,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指向了千禧一代回归日常生活的诉求。
“和我一起xxx”是常见的vlog主旨,其背后流露出千禧一代普遍的陪伴需求。xxx往往是吃饭、学习、工作、读书等等单独完成的生活常规活动,与早一点开始流行的吃饭直播和游戏直播有着相似的脉络。对于博主和观众,他们都是在通过电脑屏幕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虚拟连接。陪伴之余,两者实则都在参考对方———后者在借鉴前者的生活来标准化自己,而前者则在吸收后者的反馈来肯定自己的生活。这种互动是博主们培育自己专属社群的重要途径。
Vlog这一简洁的内容形式的出现在多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