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靠近黄浦区乌镇路桥,新建好的“飞鸟亭”成了“网红地”,拖家带口的周边居民在此休憩、亲水、嬉戏,怡然自得……到今年底,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将实现基本贯通开放。作为42公里中的重要一段,苏州河黄浦段从外白渡桥到南北高架绵延3公里,打造的“苏河之门”“苏河之眸”“苏河之驿”分区沿河景观,已初见端倪。记者日前跟随设计团队实地走访,发现这个昔日“逼仄零乱空间”正变身为老百姓的“生活秀带”、居民家的“后花园”。
亲水
在苏州河南侧,外白渡桥与乍浦路桥之间,记者看到了一处亲水平台:一段30多米长的钢结构亭子,轻盈地架在两米多高的水泥墩上。拾级而上,站在亭上,眼前风景别致:低头看,因为一半的亭身延伸到河上,透过镂空的亭子地面,可以看到脚下潺潺流动的河水;抬头看,富有历史感的外白渡桥近在眼前,目光越过黄浦江,远处便是代表着现代上海的东方明珠。这座亭子建成没多久,已吸引了不少专业摄影师来采风,称这座亭子为苏州河畔最美“拍照点”。
苏州河两岸的贯通开放,首要考虑的是人的活动与水的关系。“让人人都有看水、亲水的机会。我们在设计上尽量保留与创造更多亲水和多角度欣赏苏州河的机会。”设计团队成员、同济大学建筑系章明教授领衔的“同济原作”设计师王绪男这样说。
这段亭子的出现就体现了保留与创造更多亲水机会的理念。
此处苏州河岸上原有一段水泥墩,是吴淞路闸桥的桥墩。吴淞路闸桥曾是跨越苏州河两岸的一座人车通行的桥梁,后被拆除;但两岸的水泥桥墩却因防汛要求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在实地走访时发现,两米多高的水泥桥墩横在河岸前,挡住了岸上人的观河视线。于是,设计团队利用水泥桥墩创造了亲水空间。富有现代感的不锈钢亭子,造型简洁明快,搭建在灰色的水泥桥墩上,透着浓浓的工业风。人的视线因亭子而“抬高”,解决了亲水的问题。设计团队给这段亭子起名叫“介亭”——介与借谐音,意为借桥墩而生,却正对东方明珠,妙趣盎然。这里靠近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又是黄浦段东段“苏河之门”的标志之一。
其实,3公里苏州河黄浦段,原来很多河岸都被高高的防汛墙围挡,按照苏州河的防汛要求,防汛墙要达到5.2米。这造成人站在防汛墙之外的河岸上,几乎不可能看到河水。设计团队因地制宜,打破了这些“不可能”。
在苏州河黄浦段西段,靠近九子公园的河岸,设计师采用了防汛墙向河岸退界的方式,打开了防汛墙另一侧亲水空间,非汛期时,人可以走到防汛墙的另一侧的亲水平台上,汛期时关闭这个通道,确保了安全性。
在乌镇路桥西侧的河岸,设计师利用地势、房屋的高低差创造了一些高坡,在高坡上种上绿植,再摆上座椅,俨然是可以休憩的平台,人在高坡上可休闲、可望水。
在沿岸道路狭窄的苏州河黄浦段中段,将采用“玻璃防汛墙”:防汛墙下部被保留,局部4.3米之上,考虑到行人视野换上了符合防汛要求的强化玻璃,人走在路上可以轻轻松松看到河水。为此,设计团队为中段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苏河之眸”。
建成后,虽然腹地条件有限,但是3公里苏州河黄浦段一路走来,至少80%的沿河区域,都能看水、享水、亲水。
故事
沿着苏州河漫步,究竟看什么?“不能光看水,周围的环境、建筑,哪怕一棵野树,可能都让这段‘沿河之旅’变得有趣。”
苏州河黄浦段,是苏州河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段之一,最富海派风情。在设计中,设计团队尽量留住沿岸的文化与记忆,为这段苏州河定调为“上海辰光,风情长卷”,体现这里的人文之美、色彩之变,故事感十足,并提出“向史而新”的设计理念。
上世纪20年代,苏州河沿线亮起了煤气灯,这里也是上海较早使用煤气灯的地方。在苏州河黄浦段的贯通开放中,煤气灯的造型被重新启用:黑色的铸铁灯架、花瓣造型的灯头,“进化性”地演绎了当年的情景。在一些公共空间内,设计团队还大量采用了水洗石、水磨石等现在不太用的传统工艺,让这段苏州河公共空间在古朴中透着历史感与沧桑感。
见证苏州河历史不仅有人文景观,还有自然景观,设计师也尽力保留下来。如,“介亭”主体的桥面部分有段弯折,是为了绕开一棵生长在桥墩上的“野树”。很多人走过这段亭子时,都会停下来,带着好奇心“研究”一下这棵树是如何长出来的,看懂之后,会因设计会心一笑。
色彩的丰满,也是苏州河黄浦段的一大特色。3公里苏州河黄浦段,一路走来,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非常明显。
东一段(外白渡桥到乍浦路桥)是橙红色,沿岸的历史建筑为橙红调,设计师为这里配上橙红色系植物。东二段(乍浦路桥到四川路桥)是粉紫色,原有樱花树、紫藤,设计师将这部分颜色放大,配种了粉紫色系植物,还衍生出了樱花谷。东三段(四川路桥到河南路桥)是黄绿色,现有植物多是黄绿色,如落叶栾树、常绿樟树、女贞等,很有辨识度,设计师在下层植被上添加了大片蓝绿、蓝紫色调的植物。西一段(乌镇路桥到新闸桥)是银白色,原有一处休闲亭被改造为银白色,设计师为这段增加了喷雪花、银姬小蜡等同色调植被。西二段是蓝紫色(新闸桥到成都路桥),原有一处紫藤架,作为主要休憩空间,设计师为这里又补上了蓝紫色的下层植物。
“到年前的贯通开放只是第一步。苏州河两岸的贯通开放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沿岸建筑的更新、腹地的联动等,更多‘有故事的空间’都会一步步来做、慢慢呈现。”王绪男说。
打开
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的意义,在于公共空间的打开。对沿岸原有的公共空间,设计团队进行精心改造,让其更适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需求,打造让人停留、驻足的空间。
位于乌镇路桥西侧的公共亲水平台“飞鸟亭”,因造型酷似飞鸟而得名。亲水平台上原来只有朵朵白伞造型的遮阳物与座椅,人在亲水平台上只能或坐或站,亲水平台的功能就相对单一。设计团队将遮阳物的材质改为铝板,呈现折叠造型,下面一排是座位,其上可以攀爬植物,起到很好的遮阳蔽日效果。铝板的折叠之处很妙,有着一排排很大的空隙,这给了小朋友玩耍的空间,平台因此被赋予了更多功能。
如此改造的还有九子公园。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公园,靠近南北高架,为传承9个弄堂体育运动而设立。改造前,九子公园最大的问题是,对着河岸的一边是封闭的,沿河却缺少亲水空间。设计团队打开九子公园的围墙,在内部进行了动线调整、调整地面高差,最后呈现出的九子公园与苏州河自然融合,仿佛是苏州河河岸向腹地延伸出来的公共空间。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很多确保城市运转的功能性设施都沿河而建,特别是苏州河黄浦段由于建设时间较早,至今保留着用于环卫作业的道班房、用于自来水上水的泵站等功能性设施。对苏州河黄浦段来说,公共空间的打开不仅在于亲水平台的创造,更在于如何将沿河原有的工业功能向服务于老百姓的休闲功能转换。
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中,一些不适合的功能业态得以迁移,腾挪出更多空间让设计师“描绘”;但苏州河黄浦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很多时候,设计团队要在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叠加上新的休闲功能,这是一个设计上的难题。
从四川路桥到乍浦路桥一段约200米河岸的设计,最能体现这样的功能升级。该段河岸,集中了道班房、垃圾压缩站、上水泵、配电房和加油站,三幢建筑紧邻河岸,外表老旧,公共步道空间狭窄。设计团队在这里做了大胆尝试:为原来传统造型的红色加油站,设计了灰色的“苏河折”造型——仿佛从地面翻起的折扇,具有现代感,又与苏州河隽永含蓄的气质相匹配。在功能上保留了原来一楼加油站的功能,又叠加出二楼的景观咖啡馆。
对原来封闭的半地下绿化环卫用房,设计团队保留了建筑的部分架构,依据保留的结构搭建底层步道与二层观景平台,同时重塑地形、铺设植被,打造了一处可以休憩的公共空间。
对垃圾压缩站、上水泵、配电房所在的建筑,设计团队通过改造地形的方式,为其建造了铺满绿色植被的斜坡,斜坡之上是形似折扇的二层公共平台,未来作为市民驿站方便市民游客,人可以通过斜坡走上平台观景,原有的上水泵、配电房等辅助功能则被“藏”在斜坡下。这段河岸以及建筑前后,还延续原有的植物配置,将种上很多粉嫩的樱花,打造一段主题“樱花谷”。
精细
沿着苏州河黄浦段3公里,脚下的路延伸出去,铺设道路的铺装特别好看,由橙、绿、蓝、灰等色彩组成,材料很具通透感,在阳光下似乎还透着点点闪光。王绪男参与过杨浦滨江的设计,他坦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大,设计效果更容易呈现;而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小得多,必须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精细再精细,才能有可以呈现出来的效果。
铺装的打造便充分体现了设计与施工的精细。
当时,设计团队希望苏州河黄浦段的铺装能体现空间的通透感,想要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材料。查阅资料中,设计团队从位于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的马赛克壁画中获得了灵感。“这组壁画由意大利工匠手工打造,气势宏大、精致优雅。运用的像素化铺装的方式非常特别,可以表达叙事,又很精致。”王绪男说。
设计团队很想将马赛克像素化应用于苏州河黄浦段的铺装中。但铺装材料要用在户外,人又要经常踩在上面,这对材料的硬度与防滑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来那种壁画采用的马赛克肯定不行,设计团队就找到工匠与材料供应商研发材料,反复试验、反复打磨,最终确定了在水磨石中添加琉璃的加工方式,研发出“幻彩琉璃水磨石地砖”,满足了硬度、防滑性的要求,又具有壁画般美轮美奂的铺装效果。
设计团队打造了“幻彩琉璃水磨石地砖”的4种主要颜色,应用于铺装的不同部位,表达不同的“语义”。如,活力橙,连接着公共空间,颜色越浓暗示活力越强;清新绿,连接着绿化;深邃蓝,用在亲水空间的地面与防汛墙面上;还有典雅灰,用于各种颜色之间的过渡。4种颜色又有深浅变化,可以变幻出10多种颜色。
10多种颜色,每种有着不同“语义”,实际上给铺装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一个地方对应一块砖,不能乱,也不能错,就像绣十字绣一样,精细化地嵌入。”王绪男说。而在做设计之初,总设计师章明教授就做了定位——苏州河就是要做出精致感、典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