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里走一走,那一定是遗憾的。只有走进上海的弄堂,才算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才能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精神气,发现一茶一饭中蕴含的海派文化的真谛。”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编审张晓栋携新著《红色弄堂》做客“四史教育”七天七讲,从35条红色弄堂的存在年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在这些弄堂中发生的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结合起来解读,带领读者通过一条条弄堂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过程。
弄堂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弄堂之于上海,就如同血管之于人体。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从此,红色的基因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不仅在海派文化中扎下根来,还成了海派文化的“魂”。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弄堂》一书所选取的35条弄堂里,都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址或遗址,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纪念馆对公众开放,也有一部分还是作为普通民居,另有一部分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已不存在。在介绍每一地址发生的革命活动的同时,书中也阐述了每条弄堂的存在年代、人文地理环境等,力图再现历史现场。
为什么上海弄堂会成为中共中央非常重要、主要的活动场所?红色基因何以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上海弄堂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张晓栋表示,弄堂中生活着大量的人群,以及弄堂四通八达的特性,便于隐蔽、掩护党的秘密工作,
比如虹口区的永安里,在四川北路上有三个弄堂,在多伦路上有四个弄堂。除此之外,张晓栋还在研究中进行了追问: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弄堂而不是那个弄堂,弄堂与弄堂间的区别在哪里?正是基于这个追问,诞生了《红色弄堂》这本书。因此,这本书不只从党史的角度,也从上海史的角度,从20世纪的历史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书中还讲述了中共中央在上海开展革命工作中各种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细节。比如在介绍四成里时,张晓栋讲述了中共中央早期无线电训练班的故事。1930年9月,在四成里12号开办了党的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并在门口挂了“上海福利电器公司工厂”的牌子掩人耳目。后来,这个“工厂”引起了法租界巡捕的注意,20名教师与学员被逮捕,其他同志立即销毁文件,转移了电器设备等物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险峻。
《红色弄堂》既是一部学习“四史”的生动读本,也是“打卡”沪上红色地标的导览手册。
作者张晓栋对书中提到的革命活动旧址或遗址都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并加之文献考证等科学研究,让弄堂串起的“红色地图”更完整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不仅有历史与当下的弄堂面貌,还附有上海红色弄堂的手绘地图。张晓栋也在“四史教育”七天七讲中为读者朋友推荐了几条“打卡”路线,比如从辅德里到甲秀里再到四成里,一路可以观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平民女校旧址、上海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早期无线电训练班旧址等红色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