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艘满载6.3万吨巴西大豆的散货船抵靠上海良友新港码头。这艘名为“宏元”的船只3月26日从巴西巴卡雷纳港出发,在海上行驶了53天后抵达长江口锚地,又因为大雾和大风耽误了两天才抵靠港口。但是对于船上“千里迢迢”跨越大洋而来的6.3万吨大豆而言,距离它们投入中国的怀抱还有最后一步——接受海关的查验。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良友新港2020年1-2月进口大豆到港量仅3.7万吨,同比减少了39.3%;3月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需求逐渐旺盛,进口量呈现恢复性增长,算上此次“宏元”轮在内,3-5月大豆进口到港量达到了2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8.4%。截至目前,2020年进口大豆到港量共计29.7万吨,同比增长了54.5%。
可以说,此次“宏元”轮上的6.3万巴西大豆,见证了海关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上海速度!
图说:海关关员高温下攀登豆山精准查验。上海海关供图(下同)
高温下的豆山“攀登者”
据悉,对“宏元”轮大豆进行查验工作的是上海浦东海关物控查检处的关员。5月19日上海最高气温29摄氏度,甲板上的温度更高。海关关员穿好取样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登船,对于不同船舱里的大豆分别进行查检取样,没过多久就大汗淋漓。
图说:海关关员高温下攀登豆山精准查验。
按操作流程,关员要对每个货舱里的大豆上层、中层、下层分别进行检疫查验和取样,重点关注里面是不是携带了我国关注的检疫性昆虫、杂草种子、病菌等等;同时也会进行检验样品的取样,用来测定蛋白质、脂肪、水分等含量。
海关关员在采样中用到的工具还真不少——上“豆山”需要借助梯子,取样铲用来从“豆山”上取样,取样筛主要用来寻找里面的杂草种子或者其他异物;如果进入“豆海”,还会用到安全绳和取样桶,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如此多大豆进行取样,操作难度很大:一方面在豆山上爬上爬下不仅辛苦,而且随着气温慢慢升高,穿着取样工作服时间长了还会感到闷热,甚至呼吸有些困难;另一方面,对豆海的中层和下层检验检疫时,关员就需要爬几层楼高的梯子下舱,卸货产生的斜坡也会导致行走时有滑坡的风险。
但是为了确保进境大豆的安全,海关会在整个卸船过程中持续开展取样工作,一般卸船需要2-3天。除了人工采样,该码头还配备了自动取样机器来辅助——机器采样主要针对品质检验样品,在卸货过程中,每卸1000吨粮食就会自动采集一个样品,这也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海关关员的工作量。
图说:海关关员高温下攀登豆山精准查验。
进境散装粮食通关“三提速”
据悉,这批6.3万吨大豆进入中国后将用来榨油,榨油剩下的豆粕会用来制作饲料。
海关关员现场查检工作的结束并不代表海关工作完成了,因为进境粮食是高风险商品,海关后续的监管工作会贯穿随后的运输、加工、下脚料处理等过程,直至这些大豆全部被加工完成。为了确保安全,上海海关开发了进境粮食检验检疫信息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来确保这整个监管过程形成闭环,该系统目前已在全海关系统使用。
大豆会先卸到上海浦东海关的监管筒仓里,最后放行需要综合现场查验和实验室检测鉴定结果来进行判定,全部符合检验检疫要求才可以放行。按流程,卸船完毕后,所有样品进入实验室检测流程,一般10个工作日就能收到结果。
2020年第一季度,粮食进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明显。上海海关及时研判,积极推出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首先,创新监管手段。根据海关总署相关通知要求,应进口商申请,经评估符合条件的进境散装粮食可不在锚地实施表层检验检疫。在国外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既减少了与船员的接触,也节省了锚地登轮的时间,提升了船舶入港速度。
其次,增加现场查验人员,确保“人等船靠”。外轮靠港的第一时间登轮,现场查验人员由原先的两人增加到四人,两两一组多个货舱同时查验取样,提升了现场作业速度。
最后,利用码头内专门配套建设的粮谷检测实验室,开通绿色通道。样品随到随检,确保全船卸毕后最快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提升了货物放行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