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北京,全国两会,临港新片区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点名。
而在千里之外的临港,一连串的开放措施已接连落地,或提上日程。就在近日,《临港新片区促进法律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发布。11条支持政策中,有这么一条尤为值得注意:对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的国际商事海事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机构,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100万元;对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公证、司法鉴定、域外法律查明等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20万元。
事实上,在大陆所有其他地方,“国际商事海事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机构”只能设立咨询处。去年年底,上海市司法局发布相关管理办法,临港新片区成为境外仲裁机构可以设立业务机构的唯一一处境内区域。
从全球的发展趋势来说,商事争议真正进入法院诉讼渠道的比例并不高,许多国际企业更愿意选择仲裁调解以解决非诉讼争议。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陶海荣介绍,在美国,进入诉讼环节的争议不超过5%,超过95%的争议通过ADR(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解决。
“能在新片区解决的,就在新片区解决。不用大老远跑去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参与制定政策的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负责人说,他们希望通过政策,推动境外仲裁机构加速落地临港新片区。他透露,政策带来的影响已有所显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一批知名机构显露出了强烈的落户意向。
此前,临港新片区还成立了市场监管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与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国际商事审判组织,允许港澳台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等;联合市检察机关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促进法律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一样,一连串动作背后的逻辑始终没变:对接国际规则,让国内的商事主体更顺利地“走出去”;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更好地吸引境外投资。
在前几日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新片区未来将全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加快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制度优势。
这也表明,不止在法治层面,临港新片区正在各方各面正以更大开放力度构筑更优整体制度环境,以吸引更大规模、更高能级的优质产业项目,同时提升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为我国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作出探索与实践。
会议上,朱芝松还推荐了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品牌,被媒体称作“临港首席带货官”。能够填补空白、解决痛点且产业生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新片区一直在引进、布局。领导“带货”,一来是希望加速这一进度,二来也在为新片区的开放措施“带货”,全方位地展现临港新片区的优势。
成果正在接连涌现。上周(本周),从临港新片区的海洋高新产业园区走出来的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靠泊在临港芦潮港南港码头试航巡礼。该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顺利投入运营后,将启航南极,开始远洋作业。
码头上,记者抬头仰望这艘百米长的庞然大物,海浪同时拍打着她与她身后的这片土地。“深蓝号”从这里驶向远洋深海,走向全球——一如她身后的临港新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