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国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使馆与上海市外办联合组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讲座,经上海市卫健委协调,邀请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与在欧中资企业、华人华侨、留学生进行交流,答疑释惑。
两小时的“快问快答”中,张文宏再次以接地气的方式,为海外同胞们进行了一场干货十足的疫情防控科普。屡次强调的“社交距离”“加强营养”等关键词,让听众尤其印象深刻。
上海会场
要有疫情“常态化”的准备
据欧洲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欧洲累计确诊的新冠患者病例已超过80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个三个国家的病例数也仍在上升。欧洲疫情何时迎来拐点?什么时候可以复工复产复学?成为旅欧侨胞和留学生关注的话题。
留学生向张文宏教授提问
张文宏表示,疫情要在短期内结束,估计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我们要习惯新冠肺炎的常态化。在常态化中做好自己的工作。”随着北半球的夏季来临,疾病的控制难易程度会下来,但夏天结束以后,疫情结束的可能性会有多低,尚不清楚。因此,大概率事件是:边上班边抗“疫”。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周立红提问:欧洲在抗击疫情的方式方法上跟中国有什么不同?对此,张教授回应:事实上全世界的抗“疫”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考的都是同一张卷子,大体上都是同一个方式,但成绩不一样,这就考验“标准动作”是不是到位。抗“疫”的核心策略,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科学原理,是把传染源跟其他人群分隔开,具体来说就是“饱和式检测”和“饱和式隔离观察”。
保持有效社交距离、减少社交密度
张文宏认为,随着社交距离的采取,欧洲整体疫情的高峰会到来。当然,随着疫情的不断加重,人们对社交距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什么才是有效的社交距离?不可避免会遇到“戴口罩”的问题。“戴口罩是社交距离的延伸。比如说我跟你之间距离是1.5米,事实上只要两个人都戴了口罩,我们之间的距离自动就延伸到4米左右的一个水平,无非是延长了互相之间的一个社交距离。”
但在某些场合,例如国际会议等正式活动,无法彻底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做?张文宏给出建议:减少社交密度。在聚众开会的情况下,第一,多听少说,少聊天。第二,勤洗手。
感染后也要有充分的营养摄入
目前,西班牙的新冠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只有重症患者才进行医治,对于轻症或疑似采取居家观察的做法。基于这种情况,欧盟中国商会成员、西班牙中国商会主席、中兴通讯西班牙公司执行总裁薛莹提问,如何做能够减少轻转重和增加自愈的概率?
“轻症转重症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的极度缺乏。”张文宏在回答中强调,要保证充分的营养,就有足够的能量产生抗体。只要胃口允许,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熬点鱼汤,维C、蔬菜也要能吃就吃。大多数人就可以把自己的病情停留在一个可逆转的状态。
张文宏补充说,新冠肺炎轻症与重症的最主要区别,是呼吸困难。评判方法可以在手里提个小东西,看看自己能不能连续走路200米或者爬两层楼梯,如果气接不上,就一定有问题。
留学生宿舍有确诊了怎么办?莫扎堆
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读书的任齐智代表留学生提问:学生公寓楼内,合租者中出现确诊轻症患者并被安排在宿舍居家隔离,其他同住学生应该如何做好防护以避免被感染?
对此,张教授表示,新冠病毒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只要不共用碗筷,不会因为和患者共用厨房就被感染上。另一点,错峰使用厨房,不要扎堆是最好的办法。对于公用洗衣机,只要衣服烘干了,都是安全的。
鉴于全球疫情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远在海外的留学生难免会有想家情绪和孤独感,甚至焦虑感。张文宏指出,人是社会动物,你一定会跟人家保持社交的接触,但是哪怕保持社交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什么情况下社交接触是风险高的,这一点时刻要清楚。此外,留学生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第二,万一感染,要保证自己不出现重症:加强锻炼,保证睡眠,营养补给。如果这几方面都能做好,作为年轻人,哪怕感染了,一两个星期就能自己撑过去,把病毒给打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