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籍的顺丰快递员杨天雨,今天(13日)领到了一张挂着蓝色带子的“投递证”,发放这张证件的并非快递公司,而是来自于他“包干”投递的徐汇区盛大花园小区物业。
有了这张证,意味着从14日起,杨师傅可携快递进入小区,将快递物品投放在每栋楼楼道大堂,进行无接触式投递。
每次进出小区,他所要做的是:佩戴口罩、在大门登记处出示绿色随申码或出示三大运营商提供的个人14天行踪轨迹查询,并配合体温检测。
“不能东西一放了事,打个电话就走人,是要慢慢恢复常态了”,对此杨师傅倒显得很平静。毕竟,比起此前,每天各种催单、询单电话“打昏头”,如今送入小区的方式更让他感到舒坦。
记者今天在多个社区采访中发现:复工复产的当下,不少小区根据实际需求和情况,分步、渐进地启动了“快递进社区”,在抓好疫情防控、确保安全这个大前提下,因小区施策,便利居民的同时也进一步科学管理起社区快递投放。
“毕竟生活在继续,稳稳地开门,让各方都安心”,居民区干部们这样感慨。
快递员:曾扯着嗓子喊11遍“你是几号楼几零几”
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小区都拒绝快递进小区,而是在小区进门口等空旷地方辟出一块专门场地,用于堆放快递。快递师傅们的“流程”就是:把快递送到小区门口,然后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居民领取。
但实际操作却与想象中的“送抵、电话、走人”之间相隔着十万个“烦”字。
采访中几乎每个快递师傅心中都有哭笑不得的“段子”——比如,有居民在“茫茫货海”中翻找不到自己的快递,一天连打十次电话来问询情况;还有“心大”的居民错拿了快递自己却浑然不知,经快递师傅反复提醒确认才明白过来;“最心累的还是老年人,耳背,沟通耗时耗力”,快递小王师傅说:“一次,有老人来电询问快递,隔着电话说不清楚,我只能越说声音越响,扯着嗓子喊了11遍‘你是几号楼几零几’,对方才反应过来……”
快递师傅们“烦”,居民们也常感到“抓头”。
盛大花园居民区书记王伟告诉记者:小区内有近2000户居民,很多老年人自己居住,特殊时期,子女们隔空帮忙预订快递,老年人则要来回多次跑到门口拿快递,一些大体积、分量重的快递,拿起来很不方便。找不到快递、拿错快递也时有发生。
因此,在前期对居民需求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物业三方谈论,决定逐步放开“快递进小区”这扇门——首先对邮政、顺丰、京东等九家物流快递公司包干服务小区的17名固定快递人员进行健康信息排摸和追索,每次进入小区需确认随申码和轨迹,接受测温。而对于食物类,以及下午17点以后的快递,则要求继续放在小区门口货架上,由居民自行领取。
居民区书记:启动快递进小区那天,我们被“抱怨”了
位于龙华西路的俞一小区,是个老小区。疫情期间快递递送方式的改变,一度也给社区管理带来了麻烦。随着城市逐步复工复产,小区于2月底就率先启动了快递进小区,这期间各方都经历了一个“适应期”。
居民区书记马瑞娟告诉记者,春节过后不少率先复工的快递员都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很多快递被随意放置在小区门口的货架上,混淆错递的不在少数,居民们抱怨再三。对于能不能实行快递进小区,居委会和物业做了详细测算——根据居委会自制的后台小程序看,每天该小区快递量在200件左右,体量不大,老小区联系居民也相对更方便,甚至楼下喊一声,就能来即时领走。
因此在征得街道同意,并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下,俞一居民区率先同意符合条件的快递员进小区无接触投放快递。
刚施行的那天,少数习惯了“放下物品就走人”的快递员还有所抱怨:“进小区反而麻烦”。“如今,大家都慢慢适应过来了,目前小区每天快递员进出量为40人次左右”。
这样的情况在滨江小区也存在。
这个有着2000多户居民的大型小区于3月1日启动快递“进小区”,有个别快递员并不配合,称没有随申码而不愿进小区。在社区“三驾马车”商量下,设计了一个“缓冲期”:在门口临时快递架上张贴告知,让居民和快递员都知晓新举措,并于一周后拆除所有临时货架。现在大部分快递都能按照要求经检测进小区投放,居民们也很开心,不用为了一个快递而频繁进出。
物业:分流物品也分流了风险,每天减少数百人次反复出入
“符合条件的快递员进小区,现在小区里300多个智能取货柜充分运转起来,分流了部分积压快递,也分流了居民集聚翻找快递而带来的风险”,中海物业相关管理人员这样介绍。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海悦居民区门口,节后这里每天新增快递件数近2000件。此前,物业不断增添临时货柜还是满足不了大体量的快递积压。居民要翻找一个快递,有时甚至要耗费半小时左右。
特别遇上下雨天,部分快递有淋雨的风险,即便物业能帮忙递送到家门口,有限的人手只能算杯水车薪。
经“三驾马车”协商,小区于三月初实行符合条件的快递员进入小区实行无接触投递,固定“包干”该小区投递的快递员只需出示身份证、随申码,并经测温就可将小件物品递入智能货柜。居民区书记吴兢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内300多个快递柜充分转活了,每天能帮忙消化近500件快递的存放,降低了居民集聚的风险。
同样,在滨江小区,居民区书记刘骏说:原本每天进出小区的4500人次中有近1000人次是为了拿快递,如今投递进小区后,每天减少了数百人次反复出入,更科学地降低了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