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海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恢复对外开放第一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纪念馆门口却很热闹,除了工作人员、一早赶来“尝鲜”的观众,还有前来探访的各路媒体记者。
“请配合测量体温,并出示随申码,谢谢!”根据纪念馆规定,“随申码”现场更新显示绿色方可入馆,如有体温偏高(≥37.3℃)或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将谢绝入馆参观。
观众进馆前出示“随申码”(沈阳 摄)
在配合工作人员做好入馆各项检查后,记者得以进入院内。只见一个小长桌上,整齐码放着免洗洗手液、酒精棉、湿巾纸、餐巾纸等“贴心防疫物资”。记者注意到,现场负责测量体温、检票、安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统一佩戴了口罩和手套。“疫情完全解除前,这是每日更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由于展览馆没有采取预约制,观众只要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即可进馆参观。记者注意到,在机器上刷身份证之前,工作人员会递上一张纸巾,用来包裹住身份证,再将身份证放到面板上,验证完毕后,观众将纸巾扔到脚边的垃圾桶内。“这是我们想出来的‘土办法’,既减少了人工登记环节,也避免了可能的交叉感染。”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做好防疫工作,纪念馆成立了消毒小组,观众咨询台每日至少消毒2次以上,为观众提供的轮椅、药箱等物品,则要一客一消毒。此外,工作人员每两小时使用酒精棉球,对展厅内公用设施、设备擦拭消毒,洗手台、把手等重点部位也要每两小时消毒一次。
由于是工作日,加之天气有雨,上午参观的观众并不算多,展厅内安静而有序。记者在馆内见到了一对从大连来的夫妻,他们原计划在上海转机前往兰州,因为航班取消,便利用多出来的二十几个小时在上海游览一番。夫妻俩也没想到,自己成了纪念馆闭馆一个多月重新开放后的首批观众。
工作人员指导观众使用二维码语音导览(沈阳 摄)
为何选择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细聊才知道,夫妻俩都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当中学老师,丈夫韩旭教九年级政治和历史,妻子教语文。“我们学校都是藏族孩子,非常单纯善良,但因为环境相对封闭,孩子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很有限,这也是我想来这里参观的原因,希望能通过我的眼睛把更多知识带回课堂。”韩旭说。
记者见到韩旭时,他已经在二楼陈列馆里参观了一圈,由于讲解服务暂停,他不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亲自参观的感受还是和书本上不一样,这种神圣的氛围只有到现场才能体会。”
韩旭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观察到的细节:“你知道吗?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其实是错版书,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加上排版疏漏,书名顺序被印错了,这也是一个无比珍贵的历史细节。”
实际上,韩旭也是第一次来上海,他告诉记者,这座城市的现代令他印象深刻。本科时,他读的是师范专业,在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当了三年的支教老师,和当地的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研究生毕业后,他始终放不下那些孩子,便和妻子一起留在了当地,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转眼已五年。
韩旭说,虽然学校的硬件条件没那么好,但课程内容却很丰富,他所教授的政治和历史科目,也会涉及不少党史知识。“我们党是如何创建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这些在课堂上我都会和藏族孩子说,他们也很感兴趣,这次回去,我又有故事可以和他们讲了。”韩旭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