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发,针对病毒的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刻不容缓。浦东在基础科研和新兴产业领域厚积薄发,利用区内多年累积的公共研发平台资源,在病毒的基础研究、病毒检测、新药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打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个科研平台、科普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充分调动已有物资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他们联合科研团队、科技企业与病毒展开一场无声的厮杀。
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需科学家们潜心研究多年,但是在疫情面前人们对病毒的科学认识却缓不得。作为国家部署的科学重器,耗资不菲、数十年筹划布局的大科学装置自建成之日起,就担负着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疫情期间,面对科学家们的紧急科研需求,大科学装置专门为科研团队开辟绿色通道,紧急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维持硬件设施正常运转。在与全球顶尖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下的各项研究成果一步步加深对病毒的认识,加速治疗病毒患者的药物研发进程。
上海光源:借给科学家们一双“眼”
开发阻断病毒入侵的药物、找到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间宿主、指导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等发现,都将与蛋白结构解析这项基础研究工作密不可分。作为目前全球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帮助科学家们看到新冠病毒微观世界,破解了一个个病毒蛋白之谜。
为满足解析新型冠状病毒晶体结构的需要,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张江实验室副主任赵振堂紧急组织,恢复上海光源的日常工作,让原本在关机维护期间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提前“开机”,并连开3天,为新型冠状病毒微观结构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研究者通过上海光源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对帮助病毒组装的S蛋白和N蛋白进行了分析,用于研制更快速的病毒检测试条以及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帮助。利用提前开机的上海光源,研究团队还发现,新冠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蛋白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SARS病毒的相似性达到90%以上。
此前,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团队在上海光源完成数据收集后仅一周时间就获得了高分辨晶体结构,该成果可为药物研发的科技人员开展新药研究。中科院院士蒋华良和饶子和领衔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应急攻关团队通过运用同步辐射光源,了解了N蛋白的工作机制并找到了30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治疗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