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今天上午应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垃圾分类推进快、成效大,靠的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要为全市人民点赞,向全市人民致敬! ”这让在场许多人感到振奋。
然而兴奋之余,不少代表已经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2.0版垃圾分类应该怎么干?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向常态化发展?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公民律师事务所主任金永红认为,在过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中,成效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恰恰是需要在接下来予以重点解决的。“2.0时代的垃圾分类工作,一定要向纵深发展,一是继续培养长期行为习惯,二是聚焦垃圾分类中的前段和末端环节,投入更大建设成本。”
去年,金永红在调研中发现,个别街镇、社区的分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水分”。“我们去暗访时,发现社区里的信息员消息非常灵通,几乎和我们打起了游击战。”接下来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要避免因不合理的考核体系,带来基层弄虚作假。“垃圾分类必须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接受的生活方式。“
金永红还建议,下一步要将工作的关注点向前段和末端延伸。“垃圾分类只是整个垃圾管理流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更重要的是源头减量和末端处置。”
就去年浦东新区垃圾源头减量和末端处置情况,市人大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俊兰透露了一组数字:去年下半年,浦东新区源头垃圾总量减少9%,关键污染物控制指标,较分类前下降十倍,远低于欧盟标准。这是老百姓参与分类的结果。
而在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目前浦东新区的垃圾日处理量达到3000多吨,两个月后,两座新的垃圾终端处置站将投入使用,垃圾日处理量还将在此基础上翻倍。此外,过去半年里,每吨焚烧垃圾的发电量较过去提升70度左右,“未来这个数据还会增加,说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李俊兰进一步建议,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后,应该进一步优化分类标准,终端处置体系也应再加强。“过去半年里,浦东新区收集到51吨有害垃圾,但目前终端处理能力仍欠缺,亟待建设专业的处置场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