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意的田园风光承载着无数人的向往和乡愁。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农村;原本相对传统封闭的乡村,也因此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户,有了新变化。
可是,乡村旅游真有这么大的魅力,能挑起留住乡愁和带动村民致富的担子吗?记者在走访沪郊农村中,有了一些新发现。
乡村游,正在焕发生机
虽是周三,但松江区叶榭镇兴达村休闲农庄生意兴隆,周末的乡村民宿早已被预订一空。
其中不少游客是来自市区的上班族,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来这里住住民宿,看看田园风光,卸下满身的疲惫,感觉身心舒畅。而乡村游让原本闲置下来的民房也重新焕发新颜,让村民实现创收,鼓起了腰包。
现在年轻人纷纷到城区买房定居,留下来的往往是一些老年人,村里不少房子闲置了下来。从市区返乡的兴达村人小朱看到这一商机后,于是在风景如画的家乡办起休闲农庄。村民通过出租闲置的农房可以获得租金,大米等农产品也通过网红休闲农庄这个平台卖出了更好的价格。
位于泖港五厍现代农业园区的吾舍农场,因为果林资源丰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四季采摘果园。虽然最近天气有些冷,但大棚内红彤彤的草莓、树枝上清香的桔柚仍然吸引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吃着亲手采摘的水果,看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呼吸着带着泥土味的清新空气,游人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吾舍农场负责人李冰告诉记者,农场四季都有水果可以采摘,还有传统手工、农耕体验和科普教育等项目,每天的游客有300人左右,每月的营业额可达四五十万元。
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浜镇南杨村的“石泾弄”农家私房菜馆里,飘香的农家菜吸引了不少来自市区的新老客户。有手艺精湛的厨师和对乡村有感情的店主坐镇,名不见经传的“石泾弄”很快就成了游客中有口皆碑的农家菜私房菜馆。虽然菜馆目前每月营业额才5万元左右,但店主吴建东并不在意一时的流水,游客的口碑和朋友们的衷心认可才是他更为看重的。他既对农家私房菜馆的未来发展颇有信心,也对新浜镇的乡村振兴颇为期待。
农村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是松江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从一开始的泖港镇,到集大成的新浜镇,到最近的“新秀”叶榭镇,以松江浦南为重要基地的乡村游吸引着不少周边游客。从传统的采摘、农家乐到农耕体验、科普以及主打休闲度假的休闲农庄,浦南的乡村游业态不一而足。
乡村游使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让农村实现了大变样。周边村民出租农房、经营农家乐,农产品也成了热销产品,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变化,远不止于此。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浦南不少村庄的老房子修整一新,村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了,原本很多没有人居住的房屋经过改造,又把主人吸引回去了,农村的人气比以往足了。
现在的乡村相比过去,确实无论如何建设,都少了些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和现代人的乡愁。但正如有关专家所说,雨里孤村,泥泞小道,不规则的农田,有原生态的荒野之美,但这些看起来自然,听起来浪漫,生活起来却十分艰辛。而现在的乡村,交通方便,网络畅通,宁静依旧,若把村庄建造成既有江南传统建筑的风貌,又有现代舒适的功能,那现代的乡村反而更具魅力了。
成长,伴随着烦恼
清新的自然风光、别样的乡村风情、淳朴的民风民俗是乡村旅游的美丽一面。美丽背后,也有不和谐的音符,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浦南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弊端。
土地政策制约,经营模式单一。经营者扩大规模受困于土地政策限制,乡村旅游发展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在农用地不被侵占的前提下保证供给,成为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难题。部分自然村手握一把好牌,但对如何出好牌,盘活沉睡的“存量资源”一直未理出思路。
特色差异不明显,品牌效应尚待建立。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江浙地带优越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相比,沪郊的“背景板”弱了不止一筹,这就倒逼其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挖掘产品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化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宾至如归、近悦远来。
产业链短小单薄,投融资方式落后。一方面,外来经营者凭借资金实力和经营理念成为乡村旅游经营者中的大户;另一方面,当地经营者受困于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遇到瓶颈。不少乡村缺乏旅游的完整规划和产业链,特色农产品、采摘、民宿等缺乏有机整合,文旅联系不紧密,缺乏带来就业、凝聚人气的文创以及研发类企业。
成长,必然有烦恼,也会伴随种种弊端和不足。浦南的乡村旅游同样在蹒跚中成长。在吾舍农场,李冰告诉记者,因为农场四季都有可供采摘的蔬果,还因地制宜安排了众多农耕、手工等体验项目,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但是因为土地政策的制约,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农场的游客接待能力。
李冰介绍,尤其是最近天气变冷,游客休憩和拓展活动的场地明显不足。这个往日风光的品牌农场也遭遇生存难题。近一年来,虽然每月的营收有四五十万元,但是因为有300亩的果园需要打理,近40位果林技术人员、农场管理人员等需要支付薪水,所以,农场的支出和收入基本持平。
基础设施的薄弱、旅游配套的不足,正制约着乡村游的持续发展。“石泾弄”的饭菜虽然留住了不少回头客,但吴建东也在寻思着怎样才能更好地留住游客。饭吃完了,周围却没有其他可以体验的项目。为了留住顾客,吴建东也在探索民宿经营,但是因为客流量有限,可能会入不敷出。吴建东说,一家一户的经营能力有限,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让各种业态的乡村游在南杨村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带动相关配套建设,吸引更多客流。
特色差异不明显,重复建设也是当前浦南乡村旅游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泖港五厍地区是沪上首批发展乡村旅游的区域,乡村酒店、采摘果园、智慧农场……这里可以提供很多乡村旅游的项目。负责五厍示范区内乡村旅游运营推广的浦江缘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峰分析,各个农场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单个经营主体的资金、精力、人员有限,面面俱到的发展往往导致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另外,资金不足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拦路虎,新浜旅游公司总经理诸林萍算了一笔账,从2010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节庆活动打造以及平时的运营管理费用,新浜镇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菲。如何让乡村旅游有人投、建得好、管得住,诸林萍坦言,下一步还需要考虑引入民间资本。
乡村游怎样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单纯的景区建设不同,如何更好地取之于民、惠之于民,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前景,仍值得期待
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乡村游关系到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甚至还影响到上海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更新迭代等更多命题。其发展对面临振兴重任的乡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郑晓慧是“石泾弄”的专职服务人员,每天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还能让她在家门口获得一份收入。乡村游带给村民的红利远不止如此。不少村民的老房子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但自从租给“石泾弄”,通过修整,房子重新焕发了生机,房子的主人获得了租金。以往到了销售季,如大多没有多少“门路”的种粮户一样,兴达村的大农户陈立新也面临大米销售的难题。而今年,陈立新和其他农户一起与村里的网红农家乐签订了销售合同。种植的大米统一被贴上“云米”的品牌商标,身价上涨。这对农户来说,还省去了销售的时间和精力。
乡村旅游帮助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让农村有机会实现生态美和村民富的有机统一。而乡村旅游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南杨村,新浜镇农办主任姚向东向记者透露,借助南杨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东风,“石泾弄”东面泗圣址河的疏浚和景观改造工程即将提上日程,将来通过水系沟通,这里的水景观将与东面占地900亩、处于闲置的休闲农庄连成片,为打造以江南水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打下基础。
陆峰称,下一步将通过培训等业务指导方式,促进乡村游经营主体加快转变意识,不再过分追求小而全,而是集中精力挖掘自身特色,让“可细看可回味的”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多,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计划通过打造旅游线路,串珠成线,实现五厍乡村旅游区域化发展。
叶榭镇旅游公司总经理马连平介绍,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民房改民宿的模式将推广到周边的农户,探索农户参与休闲农庄运营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民宿的供给能力,同时形成品牌集聚效应,让周边农户更好地融入乡村旅游的大潮。
在广袤的上海郊区农村土地上,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不少村子正自发地、或被裹挟着进行乡村旅游、文旅结合方面探索,部分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正在冬藏春发、日长夜大。未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乡村旅游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