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促发展,中心城区是一个“基本盘”。如何稳住这个基本盘,做大做强这个基本盘,是2020年提给我们的重大考验。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基本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应对不力,曾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时刻都有被超越取代的可能。但有一种优势,一旦培植起来,是不可移动、最可持续的——营商环境的优势。
正所谓“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营商环境的比拼。同时,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以优化营商环境这个“确定性”,来应对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优化营商环境,既是“稳”的重要基石,也是“进”的重要基点。
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市场主体的活力期待什么,营商环境就应该着力提供什么;制约市场主体活力迸发的堵点难点痛点在哪里,营商环境就要抓紧改到哪里。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营商环境是包括投资环境、政务环境、产业环境等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组合拳”。这里,尤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投资环境,重在“开放”。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我们优化营商环境,首要的就在于开放。必须看到,今天的开放,已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主、自觉的制度创新,把大门敞得更开,把要素聚得更多,把发展搞得更旺,这也正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要义所在。
中心城区,作为上海服务功能的强大支撑和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更要发挥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率先走出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扩大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实践表明,在投资开放上突破的一小步,往往就能带来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发展的一大步。这也启示我们,推进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的制度创新,依然大有可为,关键事在人为。
政务环境,重在“便捷”。
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办事方便不方便。近年来,上海着力打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得到了市场主体的好评和世界银行的肯定。但正如市委领导反复所讲,这项工作越是往后,提升难度越大。这个“难”,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政府职能、办事流程能不能真正从“以部门为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以管理者为本位”走向“以服务对象为本位”。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这两年我们探索开发了一套网上智能化导引服务系统,改变了以往把材料清单一股脑儿放到企业面前、让他们自己“对号入座”的做法,而是通过网上主题情景模拟的方式,让企业“一看就明白、一来就能办”,由此也大大减少了因为材料不齐全而造成的企业办事多次往返情况。这也说明,唯有真正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我们的政务环境才能更便捷、更高效。
当然,便捷的政务服务不仅体现在行政审批上,更体现在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日常服务上,关键在于“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一位世界500强企业老总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对政府服务的感受,就像人对自己脏器的感受一样,当运转正常的时候,你一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也不会来打扰你;但出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哪个地方不舒服。我们服务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政府时时都在企业身边,但又要让企业在不需要的时候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
产业环境,重在“生态”。
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大鱼、小鱼和虾米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作为国际大都市,没有大企业是不行的,但大企业的发展也要有支持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大量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现在有人担心,中心城区商务成本高,导致优势正在丧失。在我看来,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中心城区优势不仅没有失去,反而更加凸显。这种优势就是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尽管商务成本高,但其带来的性价比更高。从地方政府视角看,重中之重是要抓好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推动商务商业优化组合、楼宇载体优化布局、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以静安为例,我们提出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让更多跨国公司“聚静安、在上海、为世界”。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更不是盲目的“大拆大建”,关键在于做优生态。特别是从国际经验看,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高度发达的专业服务业生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放大高端专业服务机构的集聚和规模优势,以此为依托,链接高端服务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做到这些,“中心城区”作为“中心”的功能才会更强,发展的“基本盘”才会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