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午时分,老家在苏州,工作在上海的秦小姐打开12306的APP,订了一张晚上7点左右的高铁票,打算一下班就直奔火车站回苏州和父母团聚:“稍微晚一些订,可能就没票了。”
如今,虽然高峰时段每隔5-10分钟就会有一班高铁往来于沪苏之间。但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时期,高铁有时依然不能满足乘客的通勤需要。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跨省公交巴士,也日渐成为日常通勤的选项之一。
去年,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时间过去,长三角区域城际间的交通联系是否越来越紧密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团队于本周发布的《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上海与周边城市已出现紧密的跨城职住功能联系,呈现出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
研究者通过智慧足迹手机信令数据和百度慧眼用户画像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镇江、南通、绍兴、扬州、泰州、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等16个城市的通勤特征。大数据测算,周边城市与上海的跨城通勤联系量已达1.4万人(中心城区3506人),实际跨城通勤者数量可达5.7万余人(中心城区约1.4万人)。其中,上海市域整体与周边城市已呈现双向交互的通勤模式,但上海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通勤者则更多表现为单向吸引。
“分析近期数据发现,流入到上海市域和上海中心城区的通勤者主要居住愈发在周边城市的高铁站点集中。这些通勤者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工作地主要集中在浦西中环以内区域。”钮心毅指出。
从通勤规模看,江苏与上海的联系大于浙江,其中苏州与上海的通勤联系最强,占到所有跨城通勤量的85%(昆山占所有跨城通勤量的64%),嘉兴和南通次之。
从区域范围看,苏州方向的流入通勤者在上海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均存在明显通勤现象,但从上海流出至苏州的跨城通勤者则主要来源于上海的非中心城区。而嘉兴、南通与上海之间的跨城通勤联系主要在上海的非中心城区。
由于通勤数据显示的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所以从周边城市流入上海各区工作的通勤者画像也反映出上海市内区域产业的分布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各城市流入上海的通勤者在中心城区的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漕河泾、徐家汇、人民广场、陆家嘴等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商务区。并且,在这些地区就业的跨城通勤者的学历和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准。而流入到上海郊区工作的通勤者的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其居住地相邻郊区的工业园区内,比如安亭镇、外冈镇、枫泾镇、宝山工业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