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交响乐团140年》昨天刚一上市,就有不少读者第一时间在网上下了单。这本书汇集了上海交响乐团1879年建团至今的文字、图案及档案影印件。细致入微的史料集结,让这个亚洲历史最悠久交响乐团开启新的征程有史可考,有据可查。
全书约一半的篇幅,着重梳理乐团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文汇出版社社长周伯军说:“这本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启示录’;不仅对推进当下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其他文艺院团乃至各行各业的改革进取,都有启示意义。”
近十年来,上交不断与国际接轨,委约世界知名作曲家创作中国作品,在琉森音乐节、BBC逍遥音乐节等欧洲最著名的音乐节开展巡演,与DG唱片合作录制。上交创办了夏季音乐节、上海乐队学院、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培育观众,也培养未来音乐家。上交还设立了国内乐团管理标准,并在全国推行艺术拓展计划……
书籍附录中有许多上交“历史上的第一次”,比如在中国首次演出西方经典交响乐管弦乐作品,首次推出露天音乐会,首次推出青少年专场音乐会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馆长杨燕迪说:“上交有着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同时又和当下时代紧密接轨,焕发年轻的活力。上交在历史上曾经创下那么多的‘第一’,如今仍在续写更多的‘第一’。”
本书不同于传统音乐史写作方式,而是加入了“口述史”的方式,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书中囊括了音乐总监余隆,指挥家曹鹏、侯润宇,作曲家刘念劬,乐队长宋国强,前首席张曦仑、大提琴黄北星等演奏员,以及作曲家朱践耳夫人舒群等人的多重视角,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巡演之艰苦,又如最初与企业合作时沟通上的困难。
此外,书中还首次公开披露了乐团在1906年和1956年的两份重要发展报告。两份报告都是乐团在关键时刻对未来的构思,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比如,1956年面临的问题是,在百废待兴的大环境下,上交应该如何服务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乐团起草的报告里,不只有上交的发展规划,还勾勒了全中国音乐文化的蓝图,并列出了非常详细的计划。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我们一直在思考上交走了这么远之后,还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我们想在拓展音乐品牌的同时,让品牌更加贴近孕育了这支乐团的城市,贴近生活在这里并一直支持着上交发展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