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
华灯初上
生活刚刚开始
白天的辛苦
需要夜晚来拯救
不少年轻人都是“夜猫子”
所以,年轻人越多的地方
“夜”往往越突出
在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热潮中,上海可以说备受瞩目。此前,阿里巴巴发布的的一份“夜经济”报告显示,上海“夜消费”领跑全国。近日的一系列举措,如分时段的安义夜巷、新天地活力街区等,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上海更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不断思考夜间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优化。近日,沪上有主流媒体就在探讨,下一步,在寒冬来临之际,上海的夜晚,除了“买买买”,还有哪些常态化的设计可以为夜间经济持续发挥作用?如何对标国际案例,探讨提升和优化上海之夜的新可能?
深夜食堂:城市的温情记忆点
午夜时分,都市安静的小巷中,有盏灯的光亮透过窗口洒在路面,点亮了人心中的暖意。这就是深夜食堂。对于深夜食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实惠又有亲切感的,上海人就偏爱各类面食和点心,柴爿馄饨、锅贴、浇头面、生煎都能从早吃到晚。但是对城市建设和管理者而言,也有几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比如说,文化场馆往往与深夜食堂不在一起。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荟萃了全球顶级的演出剧目,但每当演出散场后,剧迷们想去“撮一顿”,边吃夜宵边释放观剧的情绪和心得时,却发现周边空空荡荡。都市的文博区,其实比商业区更加需要深夜食堂。两者相加,能起到1+1>2的作用,彼此引流,相互补益,营造一个真正有活力、有社交、有生活的文化片区。
再比如,公交枢纽。如今大多数的枢纽站与商业综合体合二为一,商场出于成本考虑,营业时间一般不会太晚。规模较大的品牌餐饮店,深夜营业的成本很高。如今,深夜食堂的主力军还得靠街边小店。
此外,怎么解决和管理街边店铺的扰民问题也是一道难题。对此,一些城市的作法是把商户分区,按不同功能、定位,安置到相应区域。简单说,让深夜食堂尽量远离居民区。但做起来并不简单,意味着需要对街区类型做进一步精细研究,对夜生活各种主体场所之间的协调配套想得十分周到。
深夜食堂
是一座城市的“暖房”
它让人感到
城市里无论多晚都有一个
亮着灯、吃得到热乎乎东西的地方
国外一些城市
之所以给人的印象好
一个加分的地方也在深夜食堂
【国际案例】
在比利时,大型购物中心和购物街在晚上闭店较早,街头巷尾的小店成了消遣的好去处。
悉尼的《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规划,在繁华的市中心———从达令港、海德公园到中央火车站之间,打造一个24小时营业的片区。这里的商店、餐馆、咖啡馆、小酒吧、音乐和表演场所,经批准后可营业到清晨5点。把“夜猫子”聚集在市中心,能降低他们对居民的打扰。更长远的是,某些商业场所的营业时间可以错峰调整,减缓潮汐式的钟摆交通。与这项政策配套的是,市中心的地铁将每天运营21个小时。
景观灯光:取舍中见文化
西班牙马拉加,人们参加圣诞亮灯仪式。新华社
上海的照明理念在全国一直较为领先。世纪之交,光污染的概念已在上海引起重视。近几年,上海明确提出高层建筑限制使用LED媒体屏。取舍中如何设计出亮点,有几个案例值得分析。
外滩夜景
在近30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套既有经验和特定美学
黄浦区灯光景观管理所所长陶震有一番概述:
1989年开始的“亮化工程”,点亮了外滩和南京路;
1995年至2000年的“量化工程”,使得城市灯景大规模铺开;
最近几年的“靓化工程”,已抛弃“越亮越好”的理念,强调设计和审美,以及文化内涵。今年国庆期间的动态灯光秀,做法不同于以往,背后也是一种创新摸索。
虹口滨江段的景观灯光
获评第十四届中照照明奖一等奖、2019上海白玉兰照明奖金奖等
虹口滨江灯景。
其中,既有对现存资源的整合利用,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而其最终效果,不仅仅赋予滨江点睛之笔,也把一段原本清冷昏暗的沿江道路,激活为周边市民每晚前来散步休闲的魅力空间。
点亮常态化的城市生活
对“不夜城”更有意义
但同时,一座大都市黑色的天际线
和蓝天白云一样同样需要保护
如何在防止光污染、炫光扰民的同时
创造城市的魅力夜色
未来的上海
可以从国际案例中吸取灵感
【国际案例】
圣彼得堡上演灯光秀。新华社
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圣彼得堡冬宫灯光秀,节选了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灯光秀就是一部城市的史诗剧。而在以色列,旅游宣传的金名片———耶路撒冷老城灯光秀,在古城墙上流动展现犹太民族几千年的血雨腥风。灯光秀宛如一部3D超级大屏幕纪录片,让人不禁感慨于犹太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
阿姆斯特丹灯光秀则是世界灯光秀艺术创意的典范。每年围绕不同的艺术主题,灯光艺术装置沿着城市运河两岸铺开。比如2017年以“存在主义”为主题,有雕塑家把灯饰做成了细菌造型,挂在运河边的树上,引发人们思考:智慧的定义是什么?当代结构大师塞西尔·巴尔蒙德创造了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艺术装置,希望人们思考: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吗?还是有更宏大的存在潜藏于表面之下?
夜间文化:拥抱更多新可能
每当夜幕降临,公共道路归于寂静,内心超脱于琐碎的日常,此时与文化对话,刚好。
在上海,一些深夜的脱口秀演出、新样式的音乐演出,渐渐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群体。与此同时,角色扮演、密室逃脱、侦探解谜、室内主题游乐场、临时市集等,成为新的深夜文娱活动。沉浸式演出和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体验,有别于白天的静态观赏。
上海的自然博物馆“科学之夜·百鸟汇”吸引了300多位市民披星戴月而来。
这一轮夜间经济的发展
也正在为博物馆、文化馆、书店
带来新的发展驱动力
如何让本就不是暴利行业的
文化商业在夜间繁荣
并不仅仅涉及
延长消费时间、保障配套设施的问题
更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研究青年文化
【国际案例】
博物馆想在夜间创收,必须抓住自己的“粉丝”群体,为他们定制高匹配度、有强烈心理溢价的“专业深度体验”。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国立档案博物馆等针对儿童的“博物馆夜游”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比如与艺术同眠、与恐龙共宿等,穿插一系列动手体验。夜宿后的孩子们第二天还会领到装有玩具的福袋。而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夜间活动,迎合军事粉丝,为他们定制约800元/夜的“间谍之夜”,体验优秀特种兵养成计划。
(国际案例选自华高莱斯研究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