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奋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历来是各民族交融汇聚之地,也是对内、对外宣传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截至2018年底,上海实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46万,其中户籍少数民族群众约18万,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8万。
这些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民族工作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切实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让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广泛宣传,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市民族宗教局党组书记房剑森说。
多年来,上海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研究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部署。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协同配合,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保障了各项民族工作落实到位。
上海以“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学习月”为平台,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品牌项目,比如静安百灵民族合唱团、普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松江“第二故乡民族情”、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拉面大赛”等。
“民族团结”号地铁列车启动了。地铁8号线、10号线开通了“民族团结”号,每列车日均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在地铁人民广场站,LED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着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让各族群众于润物无声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挂牌了。上海博物馆等9家单位被命名为首批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其中2家被命名为第5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宣传“微平台”上线了。市民族宗教局、市民族联及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基地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及时推送民族政策、日常活动、特色服务等内容,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少数民族优秀人物等事迹材料。
立足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近年来,来沪少数民族群众迅速增长。他们来到上海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社区,社区是他们生产生活、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一切活动的起点。
“社区是各族群众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花蓓说,上海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进程中,牢牢把握“社区”这个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各区、街道、乡镇,创新工作载体,立足社区实际,组织各族群众,培育具有上海特点、区域特色的创建活动。
马陆镇打造的“葡萄架下民族情”品牌就是一例。马陆镇辖区内户籍少数民族654人、来沪少数民族3982人,来沪少数民族人数远多于户籍少数民族,其中人员多来自青海等地,以回族、壮族居多,年龄偏向年轻化。“流入容易融入难”是马陆镇来沪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让来沪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马陆镇,提高他们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当地政府秉承“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民族多样”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在为少数民族人士服务的同时,积极凝结民族智慧力量,实现辖区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这些年来,上海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发挥少数民族联合会50个团体会员单位和150余个分会的作用,组建了民族工作社工和2800多名的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了“社区、社工、社团”的三社联动机制,在民族工作领域实现政社合作、政社互动、政社促进。
与此同时,推进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网络化。依托社区服务的“三个中心”,整合社区内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资源,建设和完善少数民族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民情气象站”“老买热线”“小刘热线”“老达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服务网络终端,受到各族群众普遍欢迎。
注重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上海民族教育硕果累累,培养造就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共有28所学校承担了包括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在内的民族班任务,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余人。
育才中学2013年开始办内高班,在校新疆学生247人,含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10个民族。学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开展民族教育,勇于探索,牢牢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教育理念上,提出“关爱不溺爱、尊重不放纵、自主而有度”;在教育原则上,提出并实践“爱在树魂立根,严在大是大非,细在防微杜渐”;在教育机制上,坚持“课上课下联动”“疆内疆外对接”“内初内高大学衔接”。
刚开始上书法课时,有的学生不是很积极。在内高班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刻苦练习,不到一年,不少作品便入围静安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作品展。尝到甜头以后,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大增,积极投入国画、剪纸、中国鼓、武术和舞龙课程的学习。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海通过各类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专门组织民族艺术方面的演出与讲座,使民族传统文化从象牙塔走进上海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因地制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些年,上海充分发挥在人才、文化、金融、产业等领域的优势,扩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支援途径和机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是上海海关下设的事业单位,拥有国际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最专业的人才队伍。他们始终把对口支援当成“份内事”“家务事”,制定了长期的帮扶方案。2013年,食品中心派出两位技术专家脱产半年支援新疆伊犁建设,之后又派遣了20多人次赴新疆、云南、西藏、广西等地区开展技术帮扶,在植物病害、昆虫防治、动物疫情控制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升能力。
多年来,中心与边疆口岸和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除了技术帮扶和长效机制建设,还开展了多领域多渠道的科研技术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边疆与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口岸防控能力。2016年,技术人员在新疆伊犁技术交流时,在一根苹果枯萎枝条上发现疑似症征,通过从南疆到北疆,走遍了10多个城市的50多个果园,成功鉴定该病害为苹果枯枝病,并研制出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指导果农现场检测,有效控制病害扩散,减少了经济损失。
他们用实际行动,将上海人民血肉相连的民族情谊带到了边疆,诠释着“上海服务全国”,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