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上海又请来各地专家为22部作品把脉。11月19日至22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9年度剧本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北京、湖北、江苏、河南以及上海本地的40余位专家分5个组别参会,对22部作品进行了专题研讨。
京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这已经是上海在4年里第7次举办类似的剧本研讨活动,历经四年积累,上海舞台艺术已经进入厚积薄发、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有一大批舞台艺术经过研讨,经过不断的修改、打磨,成为让人过目难忘的舞台艺术精品。对此,文艺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通过剧本研讨,出策略、给方法,对繁荣舞台艺术是非常有效的,是促使艺术创作从高原迈上高峰,构建良好的文艺生态的有效举措,是新的“上海经验”,值得学习。
而今天的研讨内容也集中体现出,近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在“深度”“广度”“高度”三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绩。
沉下心、俯下身,反映现实求“深度”
在今年的研讨选题中,现实题材的比重较往年又有了显著提升。22部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作品占到了8部,分别为淮剧《浦东人家》、沪剧《苔花》、“小巷总理”系列之三《可乐坊25号》、话剧《追梦云天》《大上海》《苏州河的儿女们》、滑稽戏《上海的声音》《弄堂里向》。
话剧《追梦云天》剧照
这些作品,既有关注重大题材的如展现大飞机研发的《追梦云天》,有以普通人视角折射改革开放历程的《浦东人家》,有直面社会“痛点”教育问题的《苔花》,也有关注当下垃圾分类的《小巷总理》。根据电视剧《大上海》改编的同名史诗话剧,更是从上海开埠说到当下,初具鸿篇巨制的规模。而两部独具“上海味道”的滑稽戏更是在嬉笑怒骂间对于上海历史、上海文化做了细致入微的诠释,具有海派文化艺术的特质。
与会专家认为,题材的丰富,展现了现实生活的不同侧面,以及创作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初心。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传承文化拓“广度”
除现实题材外,此次研讨会上,红色题材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也值得关注。9部相关题材作品进入了本次研讨,分别为京剧《北平无战事》(新版)、中篇评弹《初心》、沪剧《一号机密》《承诺》、话剧《新青年》《国旗》、音乐史诗《英雄》、歌剧《田汉》、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沪剧《一号机密》剧照
9部作品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既有陈独秀、田汉等历史名人、共和国国旗诞生的重大事件,更有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革命先烈。此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昆剧《浣纱记传奇》、音乐史诗《开天辟地》、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以及儿童题材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新版),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话剧《中国商父》,从题材、内容及二度呈现方面,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精神,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努力。
创作的“广度”同时还体现在创作团队的多元。除市属国有院团外,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及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五家区县及民营院团,也提供了具有相当质量的作品。
有理想、有担当,精品创作攀“高度”
在此次研讨会中,不少研讨作品已经演出并获得各类大奖项。然而此次研讨,有不少剧目不惜另起高度,重新构思、推倒重来,还有些作品进行了大幅修改。
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剧照
例如,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浣纱记传奇》、话剧《追梦云天》、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舞剧《闪闪的红星》都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参演剧目,获得广泛好评。但此次研讨,《北平无战事》《最后一头战象》《闪闪的红星》不惜另起高度、重新构思、推倒重来。《浣纱记传奇》《追梦云天》也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不少专家认为,这些作品都拿出了全新的剧本或提纲,这种不惧自我否定、“十年磨一剑”、始终追求卓越的精神,既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更体现了舞台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十分期待质的突破”。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9年剧本研讨会于22日上午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了交流大会,马也、刘玉琴、欧阳逸冰、吴孝明、刘文国代表五个组别的专家进行了分组评述。与会者提出,上海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已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希望舞台艺术工作者应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传世之作上,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