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迎来垃圾分类后的首次大考验!细心的跑者可能发现,在今年的上马起点集结区通道,一群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承担起了这份重任。如何引导、辅助好38000名跑者,38名特设垃圾分类志愿者又如何“以一敌千”。记者近日来到交大医学院,近距离了解这些“准医生”们的准备与努力。
学霸们为垃圾分类点赞
“我认为垃圾分类实施,改变了自己很多原有认知,比如我开始认为鸡蛋壳是干垃圾,其实它是湿垃圾。”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大二的李文博,去年从山西大同考入交大医学院。
经历上海垃圾分类过程后,李文博学习到了各种垃圾分类的知识。“曾经看过杭州的一个垃圾回收站报道,现场触目惊心,就意识到垃圾分类重要性。”
图片说明:垃圾分类志愿者岗位示意图。(图中所标五角星处)
今年7月1日起,上海率先实施强制垃圾分类措施。作为上海的名片赛事,24岁的上马成了体育赛事垃圾分类先行者。
“原以为垃圾四分类很复杂,网上也有很多调侃。”23岁研究生新生徐新杰,现在在新华医院读急症科。“真正开始接触以后,还是容易分辨。虽然垃圾分类需要占用一些时间,但带来很多好处。既保护保护了环境,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不止一次志愿服务上马
“看到上马招募特别兴奋,我激动地提交资料、再面试,很快就收到了通知。”浙江姑娘钟晗忆,是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大一新生。为何要参加上马志愿者,她回忆高中时期的物理老师。
“他总是精神奕奕地跟我们说,‘同学们,我已经几十个小时没有睡觉了,刚跑完一个马拉松’。”钟晗忆认为,相对于志愿者需要凌晨4点到岗,连续工作到上午9、10点,马拉松跑者更为辛苦。“与其我们志愿者说累,不如说是一种热情的付出吧。”
图片说明:交大医学院检验系学生李致嫣。
相比新生钟晗忆,大二学生李致嫣和柏依儿则是上马志愿者“老队员”。上海小囡李致嫣,来自交大医学院检验系,去年参加的是上马垃圾回收组,今年被分配到起点垃圾分类组,并担任小组长。
“我们做好了辛苦的心理准备。”李致嫣说,有付出就有回报。“当跑者说谢谢时,拿到赠送的纪念徽章时,这些收获都让觉得付出很有意义。”
柏依儿曾参加的是今年半马志愿者,这次升级到上马,她认为是一项极大考验。“需要设很多闹钟,哈哈哈。但能近距离体验这项顶级马拉松赛,还可以感受跑者热情和运动精神。”
图片说明: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生柏依儿。
更多人为上马垃圾分类付出
上马志愿者被亲切称为“小马达”。在今年的志愿介绍中,起点垃圾分类岗位要求“熟知垃圾分类细则,能引导跑者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记者日前在采访现场就进行了一场小测验。问及“一次性雨衣、香蕉皮、剩余面包是是什么垃圾”时都能轻松应答。甚至问及有赛事特点的“能量胶(不含包装袋)、医疗补给点的创可贴、号码布是什么垃圾”时,也会根据知识储备分析出正确答案。
“服务上马是从团市委接到的任务,学校分派志愿者岗位也没有经过特殊选择。”上海交大医学院团委副书记芦昊,对于学生垃圾分类志愿工作胸有成竹。“虽然没针对上马开展的培训,但学校开展过推广普及活动,从线上介绍到线下游园会,还推出多个知识竞赛。”
据了解,此次交大医学院就有200多名志愿者服务上马。而整个赛事将有5000名志愿者分配到各个岗位中,这其中还设置了起、终点环境维护岗位。
他们需要手持垃圾袋回收跑者遗弃物品,并回答跑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假如外籍跑者,我可以用外语交流”,“协助跑者更好地完成赛事,让选手们也把我们这份热情传递出去。”
不仅如此,为响应上海市垃圾分类政策,今年上马还在起终点区域及路线沿途,根据马拉松赛事独有的垃圾特性、按要求设置起分类垃圾桶,倡导跑者能够按照分类规定投放垃圾。
因此,垃圾分类在这座城市标志性赛事中得以落实,需要每一位赛事参与者细致努力和认真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