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朱家角强化“一核二廊三区”,打造上海乡村振兴标杆
 
2019-11-13 11:24:26

  江南小镇朱家角,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在交融荟萃的文化氛围之中,她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今天来到水乡朱家角,除了能看到小桥流水的秀美,还多了产业蓬勃的希望和百姓富裕的持续探索。

  特别是今年以来,朱家角镇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努力打造沈太路沿线富有江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今年5月21日,青浦区乡村振兴指挥部例会审议通过了《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总体策划方案》,根据总体策划方案,未来朱家角的乡村振兴工作,将按照“一核二廊三区”的工作思路,加强产业导入,提升片区风貌,完善功能布局,逐步把沈太路片区打造成景村联动、镇村联动、七村串联的乡村振兴标杆区,打造成青浦全区,乃至全市河港田林型江南水乡样板。

  定位国家AAAA级景区,高品质建设“一核”张马村

  在朱家角“一核二廊三区”的乡村工作发展框架下,“一核”张马村的建设打造成为重中之重。张马村区域面积3.12平方公里,总户籍数602户,自2014年起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获得上海市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同时张马村也是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单位。不久前,张马村核心区寻梦源、农情园等1.02平方公里已经成为AAAA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将张马定位为片区“核心”,就是基于张马村已有的建设成效,意图打造张马乡村振兴升级版本,并发挥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记者了解到,建成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的张马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上,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如今走进张马村,错落有致的农居点缀在农田和绿树之间,河道两旁花红柳绿,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江南水乡古镇的神韵,让人流连忘返。为了加速绿水青山变现成为金山银山,近年,朱家角镇以农事旅游为切入点,积极为张马村引进专业团队与合作企业,构建农村三一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体系,丰富农业的非生产功能,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目前,村里已经已经引进了巴布洛、大司田等专业团队,重点打造形成了以寻梦源、农情园、蓝莓园、生态文化园、太阳岛“四园一岛”为主体的农事旅游产业,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

  而今,400亩寻梦源,以薰衣草等多种香草花卉种植为主;300亩蓝莓园,践行自然农法,以蓝莓种植为主,还种植樱桃、石榴等有机水果;150亩农情园,主要以蔬果种植为主;500亩野保基地,养殖虎纹蛙……这些各具特色的农家园,有的突出观赏特色,有的突出采摘特色的,还有的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学农基地,让都市中各行业、各年龄段人群,都能有别样的乡村体验。更令人惊喜的是,大司田公司通过承租张马村近40栋民房,改造成了特色民宿,逐步带动了当地形成乡村服务业态。

  出于对民俗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目前张马的民宿主要面向企业,每栋民宿的背后还包含了一个企业、产品的引入。例如,一栋以菌菇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由一家大型菌菇生产、销售企业经营,并通过民宿这一窗口平台实现消费购买的新型模式。这无形当中给张马的乡村旅游产业加上了“双保险”,为民宿业态注入更多发展的支撑力。

  今年9月29日,上海市文旅局资源开发处带队的专家组至张马村开展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验收评定工作。验收评定专家组一行通过走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的形式对景区环境、游客中心、景点资源、旅游厕所、标识标牌、信息化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实地检查评定,一致认为,张马景区AAAA级创建起点高、软硬件设施提升显著,一个乡村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

  早在2017年,朱家角镇开始围绕美丽乡村张马村,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与朱家角古镇旅游区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同步进行。这标志着朱家角镇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新阶段,同时也迈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一步。明确目标后,张马村成立了上海张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一方面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另一方面,弘扬具有历史特色的乡村文化,利用泖塔、泖河的文化典故、历史故事、文化传统、遗址遗迹等切入点,逐步打造一批文化体验项目。

  今年,张马村被纳入第二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步展开。目前,朱家角镇已经启动对张马现状民居外立面进行风貌改造提升,重点处理建筑、河港、农田、绿树的空间关系,重构村落生态系统,打造果蔬园型的开放式庭院。同时,按照《青浦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导则》要求,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计划开展管线整理、三网融合,新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4A景区智能化信息化、新建观景平台、提升游船码头、新建游船码头、新建田园集市等26项建设,通过张马村全域旅游休闲乡村的打造,让朱家角镇的游客“留得下”“住得久”。朱家角镇长乔惠锋表示,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达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真正实现老百姓经济增收。目前,张马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计划春节前完成施工30%,2020年6月底完成所有建设项目。

  强化“三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近年来,强化“三区”建设被朱家角镇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所谓三区,即社会治理创新区、乡村文化振兴区、绿色农业示范区。“三区”概念统合发展,融合推进,整体提升镇域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人往往起着关键作用。能否通过有效的治理方式,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核心思路。近年来,通过加强组织振兴,朱家角镇在社会治理创新上不断发力。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组织带头人能力提升,计划从2020年起,逐步在7个村推广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实践,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设想成立片区乡贤协会,推进“村居频道”建设,建立“话角里客堂间”党小组党群服务点,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

  另一方面,为切实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向村民小组延伸、促进基层管理方式转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2019年朱家角全镇共完成60家“客堂间”、60家“睦邻点”的建设,积极拓展基层民主自治功能,充分发挥了“客堂间”、“睦邻点”在群众生活中的纽带作用。深化创新村务公开工作,推进村级事务阳光运行。“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已在朱家角镇28个村全覆盖。充分运用党建服务站点、社区党校等阵地,采取“乡村课堂”“田间课堂”等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朱家角镇还选派了10名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挂村联系员至镇内6个经济薄弱村指导农村工作,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同时,注重挖掘培养农业技艺、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以及时代乡贤等,培育选拔一批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建立镇村两级乡贤平台,以党员人才、党员乡贤为引领,通过担任顾问等形式,培育富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村级相关事务,发挥智囊参谋作用,为村级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共同谋划乡村振兴。

  此外,为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的趋势,提升全镇养老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新建设朱家角镇养护院,并已于2019年6月正式启用;已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8家;长护险、家庭医生已在全镇28个村全面实施。同时,朱家角镇着力在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医疗卫生、便民服务、商业服务、老年活动室等方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更好满足农村群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区”建设,朱家角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朱家角镇沈太片区张马、林家、张巷、建新、王金、新胜、李庄等七村位于三泖九峰之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的古文化遗迹,深渊的人文脉络。针对七村的文化特性与共性,着力围绕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精心布局与打造。

  目前,已经打造张马村的泖塔、张巷村的夏瑞芳故居等13处文化景点。策划林家村文化艺术村,建设长三角艺术文化交流集聚区。例如张马村,正大力发展“泖河文化”。唐代泖塔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是佛塔,亦是灯塔,跻身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历代名家赋予众多赞美诗词。古老的泖河贯通拦路江、太浦河、淀山湖,延伸至黄浦江至长江口,水资源丰富,泖河农耕文化发达,稻作、渔业、船舶、手工艺等文化源远流长,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山歌传承村。

  通过建泖塔、泖河文化展示馆和田山歌展示演绎馆等具体的措施,朱家角镇将田山歌、摇快船等非遗文化,融合于具体的文化设施建设中,让七村七彩文化更富活力。

  围绕“打造绿色农业示范区”方面,目前朱家角镇已经有了实质性举措。通过进一步提升绿色农产品认证比例,抓好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工作,2019年认证稻米2374亩,其中万隆村万鸿合作社1030亩,张马村泖荡合作社1344亩。做强泖塔、泖荡、浦江蓝等农产品品牌,扩大绿色农产品认证。未来,朱家角镇还将继续强化内生动力,加强产业植入,做活乡村“美丽经济”。

  如此一来,在美丽的朱家角镇,当人们在看到江南水乡特征的同时,也看到超大城市郊区特色的上海农村新风貌。

  依托“两廊”,提升、串联全域乡村优质资源

  在此次朱家角镇重点打造的整个沈太路片区里,除张马村外,还涉及李庄、张巷、新胜、林家、建新和王金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片区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农田总面积18874.69亩。片区内共有镇村河道52条段,沈太路市政道路、东长港河道贯穿其间。

  能否通过沈太路沿线生态廊道和东长港河道景观廊道,通过沈太路生态廊道和东长港景观廊道的提升打造,使之成为贯穿全域风貌的“彩虹带”?“二廊”的建设思路应运而生。

  目前,沈太路沿线定位建设生态廊道。朱家角镇强调功能与特色相结合,计划通过对沈太路沿线公交站点、道路绿化、道路路口、路旁民宅、村落标识、休闲广场的建设改造,塑造乡村及区域形象,优化路人使用体验,全面提升沈太路沿线景观,打造一条农·文·旅交融,七村一体的全域旅游廊道。

  这其中,沈砖公路与沈太路交界处是整个片区的重要入口,是片区的“眼睛”,朱家角镇考虑在此打造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的入口门头,增强视觉冲击感,远期计划腾出现有张巷村部及现状用地,建设片区文旅一体接待中心,设置停车场、公交短驳站用于缓解片区内部交通压力,实现游客接驳中转集散功能。

  东长港河道计划建设景观廊道。东长港全长约9公里,通过“一河一景”“一桥一式”“一路一廊”的景观提升,拟打造一条最能代表上海的“玉兰湾”,同时探索以水上巴士等绿色交通工具为依托的水上旅游线路。

  目前,根据实际情况,朱家角镇正在着手实施分段规划、逐步推进,近期计划重点研究打造约3.2公里长的张马段东长港,与张马“四园一岛”等农事旅游互相依托,提升旅游服务能级。

  而一旦“两廊”贯通,朱家角镇的7个村,将宛如项链上的珍珠,被串联在一起。这就需要每个村发挥其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其独特生态景观,进而点亮整个廊道。

  记者了解到,10月30日朱家角镇张马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正式揭牌。全镇还在以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主要抓手,通过宅前屋后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手段,不断提升7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建新村、林家村、新胜村区级美丽乡村区级示范村建设项目现已全面启动;张巷村、李庄村正在申报市级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张马村和王金村已经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

  到今年上半年,整个朱家角镇已完成腾地面积为3492.9亩,占区下达总腾退土地任务的83.8%;已完成农村公厕排摸,计划2020年底完成全镇28个村51座农村公厕整体维修,11座提标改造,新建张马、淀峰、薛间、建新、林家5个村9座农村公厕。

  在生态之美的基础上,朱家角镇还要进一步展现产业之美。通过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按照绿色、环保、有机和无污染的要求,建设生态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力量,形成公司化运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运作体系,朱家角镇涉农地区正在向农村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方面通过建立张马村水稻产销一体化模式,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推动农产品供应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实现由卖稻谷转向卖大米,村庄的每一片稻田,从插秧到手工收割,做到了无化肥、无农药、无除草剂,用最“笨”的种植方式,以亩产不足480公斤的产量,让老百姓吃到最踏实最温暖的的每一餐饭。最近国庆稻收割,张马牌鲜米正在销售中,今年5月已经注册的“张马牌”品牌,已经通过绿色认证。这将会大幅提升朱家角镇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有力地促进镇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数据显示,2019年张马村统一种植管理的面积达到1579亩,其中绿色种植模式面积1344亩,占到85.1%。另一方面,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农事旅游为切入点,构建农村三一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体系,丰富农业的非生产功能。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德国天团俄罗斯名校接踵而至,上海“停泊”高质量
·上海率先试点数字化认证
·“沪九条”支持多样化住房需求 多子女家庭加快改
·上海化工区举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综
·侬情相见 沪惠共赢—2024年昌都嘎玛沟景区长三角
·60多人被抓!上海警方破获多起“直播带货”售假案
·新规颁布后上海一男子依然入户充电,引发火灾被行
·关节肿痛十几年,祖孙三代相继患病,这家人身上究
·上海寒潮来袭,这位街头艺人在剧场举办第一个演唱
·上海“绿牌”政策收紧,新上海人和增购人群受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头条网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头条网(shtoutiao.cn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191646616 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