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垃圾治理是影响农村环境的短板,“向河里一填了之”、“往田里一埋了之”现象时有发生。自从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浦东航头镇的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与“物联网+”的亲密接触竟从垃圾分类开始了。
白色部分即为芯片
垃圾桶装芯片,保洁员上门回收垃圾
早晨五六点,天蒙蒙亮,长达村环保合作社保洁员王慧仙开着特制的收运车来到长达村九组,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村民的干湿二分类垃圾桶放置在大门外,在“小桶”换“大桶”时,王慧仙多了一个步骤:分别取出两个垃圾桶,放到收运车进行“一键考核”。
车载系统的显示屏跳出该桶垃圾的相关信息
垃圾桶被放上收运车的称重处后,即刻自动感应,在车载系统的显示屏上出现了收运垃圾车编号、垃圾桶户主、卡号、垃圾桶类别及测量出的重量等数据。根据观察到的干湿分类的情况,王慧仙在屏幕右边的考核栏里触屏点击“优、良、一般、差”进行评价。每天,王慧仙要上门收集180户人家的生活垃圾,“平均每户每天产生一桶湿垃圾约2公斤,四到五桶干垃圾约3公斤。如果天热了,就一天上门两次,防止湿垃圾产生异味。”
湿垃圾不出村,生化处理做有机肥
收集到的垃圾就近送往综合垃圾生化处置中心,在航头镇,每个村都设有若干个小型垃圾中转站,做到“湿垃圾不出村”就地就近循环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