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5 日,上海市一处生活垃圾投放点 胡金华 / 摄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马维辉 上海、北京报道
截至 10 月 10 日,上海 "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 " 实施已经有 100 天了。
这 100 天里,上海市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垃圾不能再乱扔了,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也必须分类进行投放。为了减少麻烦,很多居民家里的垃圾也比以前少了。
与此同时,上海新政还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垃圾分类热潮,使得垃圾分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也让 " 上海垃圾分类新政 " 成为垃圾分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 不过,从专业角度看,上海的垃圾分类新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必须要让垃圾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减量,并总结出一个可复制的模式来。在此之前,‘上海模式’要想在全国推广还为时尚早。"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兰亚军表示。
" 家里的垃圾比以前少了 "
上海 "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 " 实施以后,张英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张英是上海市的一位白领,居住在徐汇区某小区内。垃圾分类新政实施以前,小区里每幢楼下面都有两个垃圾桶,居民的所有垃圾都是往这两个垃圾桶里扔,有时候甚至会堆得过满溢出来。而新政实施以后,垃圾不能再乱扔了,错过时间了就得把垃圾拿回家,因为小区内随处都有摄像头,被拍到乱扔垃圾的话还会被罚款。
" 如今家里的垃圾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干垃圾放一起,可回收垃圾放一起,放干垃圾的塑料袋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一来,家里的垃圾似乎比以前还少了。" 张英说。
徐汇区属于市中心,不过,即使是在郊区,垃圾分类新政也执行得非常到位。松江区赢华苑小区居委会负责人黄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们小区的垃圾投放现在基本做到了 " 定时定点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分别是上午 6 点半至 8 点半,下午 18 点半到 20 点半,提前或延后 15 分钟左右也可以。垃圾投扔点也是每天定时开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值守。
" 与此前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相比,现在小区已经不需要动用志愿者戴着红袖章宣传了,居民的主动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对于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瓶罐类、纸盒类垃圾,居民也会主动从干垃圾中分拣出来,交给小区里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黄莉说。
赢华苑小区的变化,与上海市的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市共抽查 3724 个居住区和 443 个单位,其中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 15% 提升至 80%,部分居住区已不需要志愿者值守。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总体也达到了 87%。
上海市青浦区某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陈阿姨也告诉《华夏时报》,以前垃圾中转站附近都是臭气熏天,隔着一二百米就能闻到臭味。现在经过源头的垃圾干湿分类之后,垃圾中转站的 " 活 " 都轻松了不少,异味也好多了。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峰曾经公开表示,自从 7 月 1 日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后开始,上海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上海各类垃圾处置量中,可回收物、湿垃圾分出量较 2018 年底均有大幅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降低。
根据他提供的数据,今年 7 月,上海市干垃圾的低位热值达到 13054.4kJ/kg,相比 6 月 7309.6kJ/kg 的数据增长了 78.6%。而 7 月干垃圾的含水率则达到 34.3%,比 6 月 56.45% 的数据降低了 39.2%。
" 干垃圾的热值突然上升,水分明显下降,这个变化是事先预测到的,但是没有想到变化会这么大。" 秦峰说," 我们事先预测,垃圾分类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没想到这次动员得这么彻底,所以湿垃圾的量和程度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 垃圾分类的概念深入人心 "
上海 "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 " 的实施,还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垃圾分类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