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启动托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养培训。今年,上海市16个区4200人将参加职业道德和素养培训,包括托育机构管理人员、育婴员、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保安员和财会人员在内的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囊括其中。
10月13日,“幼有善育,我们在行动——上海托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养培训”启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开放大学获悉,该校已组建一支由100名托育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骨干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的托育职业道德和素养培训师资队伍,且对老师们开展了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本次启动会将为这些讲师颁发聘书,同时,7家培训机构被授予培训旗帜,且承诺按照“四个统一”(统一内容、统一师资、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的要求开展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5本教材填补国内托育职业道德课程资源领域空白
上海开放大学在托育从业人员培训上实现了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在培训内容开发上,成立由知名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领衔的作者团队,出版5本教材,填补国内托育职业道德课程资源领域的空白,且拍摄5集TED视频导学资源。
在人员培训上,实现了托育从业人员的全覆盖。上海开放大学依托系统分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全市16个区开展职业道德和素养培训,全年培训4200人,包括托育机构管理人员、育婴员、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保安员和财会人员在内的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囊括其中。
“婴幼儿阶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开端,0-3岁婴幼儿群体的托育问题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副处长王纾然说,“上海市关于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去年,在‘1+2’文件尚未正式出台之际,上海开放大学系统就率先开展了育婴员、保育员的技能培训,帮助1014位托育从业人员和家长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紧接着,开放大学又积极开发托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课程,在培训找中引入心理测试和心理干预环节,为这一柔软的事业又添一道安全屏障。”
托育服务的文件都将品德放在首位
托育机构的从业人员面对的是一群尚不能用语言完全准确表达自身需求,但各具特点、正处在快速发育成长阶段的孩子,因此,相关文件都将品德放在了首位,要求建立一支“重德有能”的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具体而言是“具有高度责任心、品行良好、身心健康、关爱儿童、热爱保教工作、具有保育实践能力”。
2018年4月28日,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1+2”文件。文件提出,要加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关爱并尊重幼儿、具有科学育儿观、高度责任心和良好服务态度的高素质、专业化托育服务队伍。把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岗前入职、在岗及转岗培训中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应包括职业规范、职业责任、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0课时。
同时,2018年出台的《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与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建设一支重德有能的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其中,从业人员要建立准入制度。
2019年5月9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说,“卓越城市呼唤卓越的托育服务,打造‘上海服务’品牌要求一流的托育服务,‘构筑一流人才高地’需要一流的托育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