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有一间少数民族工艺馆,自1996年底正式开放以后,以服饰、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工艺等板块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而今年,在原有陈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展品,完善丰富陈列内容,改造提升陈列手段和照明设备。焕然一新的少数民族工艺馆,观众们将领略四大“新看点”。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今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项目之一,本次展览于9月24日起正式对外开放,集中呈现我国少数民族工艺丰富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还没走近展厅,远远的就能看到门口的大型展板,陈列《中华民族印谱》原印57方。上面刻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名称,辅以百字左右的边款介绍相关民族的概况。这全套印章是由当代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刘一闻先生创作完成。
足不出“沪”便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记者了解到,少数民族工艺展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十四个民族的文物,分别是布朗族、门巴族、羌族、达斡尔族、普米族、怒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其中,塔塔尔族、锡伯族展出文物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文物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馆藏。
说起少数民族的文化,一定离不开那异域风情的音乐。为了突出音乐对灿烂多姿文化的滋养,在展厅入口处搭建了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阶梯式展出了哈萨克族冬不拉、热介克;维吾尔族胡西塔尔、热瓦普、小号;塔吉克族四弦琴;藏族龙首纹岗冻;蒙古族马头琴;彝族龙纹月琴;朝鲜族圆鼓;苗族古瓢琴;傈僳族四弦琴等十二件非常独特的民族乐器,让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观众们一饱眼福。
展览在技术术手段上也着力推陈出新,比如在第四板块“雕刻工艺”之“高山族彩绘木雕渔船”展示部分增设了LED高清投影灯,使原本静止的背景,变幻出动态之美,加上特殊的音效,让观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