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缩影。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四十年,拥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十余部优秀作品,深受读者喜爱。2019年9月13日至15日,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张炜
张炜的作品中充满诗意的文字,彰显出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在国内外学界和译界均受到广泛关注。
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张炜分享了其文艺创作理念与历程,国内外学者及译者济济一堂,共同交流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心得与新知。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等做客“心灵世界的多维解读”嘉宾对话会,畅谈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观点和方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日本一桥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听众参加了主题论坛和嘉宾对话会。
论坛现场
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流通领域,被世界各地读者所广泛阅读,说明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共生性和共同性,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不仅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风貌,而且跨越了国境和文化的限制,到达了异域读者心灵的彼岸,并产生了共鸣。因此,好的作品总是那些经过岁月洗涤,超越空间,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滋生影响的世界经典作品。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中文界的专家学者就张炜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表示,张炜的小说风格堪称一以贯之,其对汉语语言的坚韧守护,也是对中国伟大文学传统的坚定拥抱;它貌似传统,却充满了应时应事之宜,内容与形式、机巧与风格水乳交融,是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指出,我们既要重视翻译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针对欧美精英阶层的学术传播,因为后者对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目前国外主流期刊很少刊载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深度阐释的文章,因此要发挥外语界学者的语言优势,通过发表大量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文章,弥补这一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