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于秀芬表示,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局积极推动落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咬住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从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四方面发力,精心描绘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工笔画”,加快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主要在四个融合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产业融合,释放综合产业带动力。
主要从“三个着力”上发力:第一个着力是推进资源的开发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场馆和设施,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从今年起连续三年开展“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活动,上半年结合十二艺节、非遗日,共推出春夏两季共80条精品线路,接下来还有秋冬两季的精品线路陆续发布;深化“建筑可阅读”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去年以来,文化旅游部门联合房管、规划等部门和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六个中心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为1237处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设置了二维码,市民游客通过扫码阅读,便可了解建筑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深受公众欢迎。截止到目前,六个区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是去年开放数量的10倍。下阶段我们将努力使建筑从“走近”到“走进”。
第二个着力是推动文化旅游的夜间消费。今年上海的九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上海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2.0版,其中就包含了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等。上个月我们发布了首批夜间文旅产品Shanghai Pass,首批有100多家文化旅游企业上榜。此外,从今年7月开始,本市的部分博物馆开始探索夜间开放长效机制,首批有14家博物馆,每周五试点延长开放时间。
第三个着力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黄浦江游览提质升级,加强水岸联动,推出“快线游”等新游线。在覆盖全市16个区的上海79个“休闲好去处”中,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充分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二是坚持功能提升,推进空间融合,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主要聚焦三个重点:第一聚焦重点区域,紧扣“市民休闲首选地”建设目标,推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完善功能、丰富业态、提升服务,举办上海薰衣草节等文化休闲活动。下阶段将着力培育高品质、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文旅系列活动,增强区域辐射力。第二聚焦城市文化旅游新空间的培育,上半年,推出了一批文化旅游新空间,比如K11商场等,并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下半年还将推出一批符合标准的商旅文集聚融合的城市文化旅游新空间,形成一批内涵丰富、引领时尚的文化休闲区域。第三聚焦乡村旅游品质的提升。重点推进乡村民宿的质量提升,目前已有近60家拿到“准生证”,下一步将在提升民宿服务功能、提高标准化运营上下功夫。
三是坚持共建共享,推进服务融合,提高市民游客满意度。按照精细化、便捷化、国际化要求,构建“123”公共服务体系,体现上海城市的形象和城市魅力。“1”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以本市60个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干,以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咨询服务点为补充,进一步丰富功能、提升服务、强化保障,更好发挥传播文化、推介旅游、展示上海的窗口作用。同时,推出了艺术商圈3.0版,实现艺术进机场、进地铁。在机场、高铁车站、邮轮码头实施“上海第一印象”项目。“2”是建好建强社区志愿服务者、讲解员(导游员)两支队伍,健全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文化素养、讲解水平,让社区志愿服务者成为“城市向导”,让讲解员(导游员)成为“优秀文化传播者”。“3”是充分发挥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务三大平台作用,依托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发挥城市形象推广中心作用,组织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年内还将构建文化旅游资源发布机制,上线“一机游上海”文旅综合服务移动应用。
四是坚持开放互建,推进交流融合,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度。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文化旅游是篇大文章,是大产业、大民生,也是大平台。上半年,市文旅局主要落实了三项工作:一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产品,长三角(7名)“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等精品旅游线路,举办长三角旅游集市,发布文旅企业“红黑榜”,持续提升长三角文化旅游吸引力、竞争力。二是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今年已共同赴1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开展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大力展示上海城市形象。三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结合十二艺节、F1大奖赛等重大活动,推长三角精品线路,下半年还将全力办好旅游节、国际艺术节,特别是抓住进口博览会举办契机,做好“家门口”的主场长三角文旅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