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于秀芬表示,过去几年,上海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上海正围绕在2019年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着力完善以“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五个化”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一”:
织就一张网。一是夯实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百姓能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织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基础设施+多点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交织的公共文化设施全域网络,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达标率已达99%。通过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全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全市16个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在供需有效对接、扩大有效覆盖、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进一步夯实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有序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三是充实公共文化新空间内涵,在现有的公共活动场所中注入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内涵,推进滨江地区、商场楼宇、交通枢纽等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进一步拓展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运行好一套机制。重点有五方面机制:一是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建立供需对接、市区联动、举手申报、点单采购、绩效评估在内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效益的精准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化。二是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运作,全市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整体运行或部分项目管理,形成了一批深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发挥明显。同时,定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镇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着力推动基层阵地能级提升。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机制。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发展。每年举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大会,每年组织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评审及群众文化项目资助,每两年发布定期发布合格社会主体目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四是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机制。每年开展上海市民文化节,创办6年来,已累计开展活动近30万项,服务市民超过1亿人次,实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自我展示、艺术普及、区域特色文化培育等功能,成为上海重大文化品牌项目,先后被评为“上海十大新闻”、“上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成为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五是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机制。成立“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持续培育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增强基层群众民主议事、民主管理能力。
搭建好一个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服务方式转型升级,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云注册用户已超过300万,线上场馆数达3000余家,其中可预约场馆数1200余家,平台的日均浏览量达50万人次。通过深化“互联网+”模式,强化精准对接、提高供需匹配度,倒逼公共文化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此外,市文旅局还出台了地方标准,即《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