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在深入更新的愚园路就启动了“艺术家驻地计划”,将创邑SPACE|航天大楼(愚园路1159号-1169号)的部分沿街空间打造为艺术家驻地体验点。
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在此生活停留,感受愚园路上的烟火气,并将这种感受浸润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反哺愚园路这片街区。最近,“艺术家驻地计划”迎来了第二期艺术家——Michael Libunao Arcega和太太Tana Terese
Quincy Arcega,夫唱妇随的他们不仅带来了几大箱子的创作所需品,更将心爱的女儿也带到了上海。每天,夫妇两人轮流送女儿上学,当起了地道的“上海宁”。
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出生于菲律宾的M ichael Libunao A rcega,十岁时移居美国洛杉矶,大学时期搬至旧金山并在当地定居,现就职于旧金山州立大学。
作为一位跨学科的艺术家,Michael长期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文化标记植入物体、建筑,因此他的创作主题大多与地域文化、社会政治动态、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并以雕塑和装置等形式加以呈现。
他的作品曾在亚洲艺术博物馆、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De Young博物馆和纽约亚洲协会等地展出,并荣获A rtadia艺术奖、古根海姆艺术奖等殊荣。
Michael的妻子Tana Terese Quincy A rcega在艺术上也颇有造诣,从小学习古典乐、钢琴和油画的她,如今成功转型为一名编织材料艺术家,专注将不同材料和编织技法运用于艺术创作。
在愚园路生活的日子里,他们会轮流去愚园公共市集买早点,“馄饨、大饼、饺子都非常美味”。显然,Michael和他的家人不但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都爱上了这里的美味。
早餐后,两人会轮流送女儿去上学。“过马路时常常会看到同一批人,从一开始的拘谨到之后的眼神交流,或许,这是生活在当地才会有的一种交流方式?”Michael告诉记者,他们会在早高峰时挤地铁,也会在街头呆上好几个小时,观察城市建筑与城市的肌理,看看形形色色的过往人群,甚至是街边椅子如何摆放,一个小小灭火器的位置。“这种和我们生活的旧金山完全不同的环境对我们的创作来说,非常有趣,也非常新鲜。”
Michael的太太Tana也在为自己的织艺创作做准备,而这里的场景,竟让她回想起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缝纫、做衣服时那安逸静谧的时光。“这种感觉很奇妙,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童年时期的画面,这让我们特别享受沉浸在这座城市的感觉。”
感受到上海城市的力量
两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参与到“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去的呢?原来,Michael恰好在北京进行创作,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艺术家雷童,两人偶然聊起了愚园路的“艺术家驻地计划”,雷童主动邀请他一起加入。
“我本身就对公共艺术装置非常感兴趣,在我看来,艺术公共装置与在展馆中展览、呈现的方式截然不同,它是真正能够落地并于社会发生关系的,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包含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我对这次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正是抱着这样一种想法,Michael全家来到了愚园路。
愚园路1088号,愚园公共市集所在,也是原上海医药职工大学旧址。9月中旬,Michael的作品将会与“2019城市生活季”在这里同步予以呈现。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Michael的作品就运用到了很多的医用玻璃器皿。比如,他将来自不同城市的物件进行结合与再创作,比如将美国的逃生梯与在上海观察到的扩音器放在一起。
“我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去传递和思考我和我们所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上海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十分包容,不同文化会在此碰撞、融合。”Michael说,在愚园路居住的这段时光里,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力量,尤其是早上,这不是三天的短暂停留能够感受到的。
因此,在他看来,一件放置在公共场所的艺术装置,必须要考虑外部环境与艺术装置的融合。他说,上海是一个承载了很多文化的地方,这些不同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之后,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只属于上海。
对于自己的作品在愚园路上的展出,他充满期待:一件艺术品可以是美的,但同时也可以是难忘的、痛苦的和悲伤的,简单来说艺术品可以传递情感、可以关乎人性表达,它应当是有力量能感动人心的。
因此,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他这段时间的思考与感悟。“或许会有人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也有人不理解,如果有人被它所打动,那么我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任务就完成了。”Michael这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