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共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上海,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设计。
在他的工作室里,收集了各种曾经在上海人生活中留下印记的物品。
向阳牌保温瓶、泰康饼干听、大白兔糖果罐、百雀羚、芳芳小儿爽身粉、海鸥牌照相机、小熊拍照玩具……它们曾经是“上海制造”的代表,引领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看着这些堪称经典的设计,姜庆共有一个疑问:它们的设计师到底是谁?
要知道,在设计师被称为“美工”的年代,他们并没有在设计图纸上留下姓名。
所幸的是,随着姜庆共的收藏以“父辈的设计”为题先后在无印良品、静安区图书馆展出,有15件展品找到了它的包装设计师。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
1963年,19岁的赵佐良从上海轻工业学校造型美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生产百雀羚的上海日化二厂当美工。
很快,他被抽调到轻工业局下属的食品日化公司“美工组”,拜老一辈设计师顾世朋为师,对食品、日化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创新。
1965年,21岁的任美君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工艺美术装潢设计系毕业,进入外贸局下属的上海广告公司工作,对出口商品进行广告和展览的设计。
自从1949年以后,当时的上海逐渐从一座消费型城市转型为生产型城市。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没有了贸易和进口商品,诸多生活用品不得不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设计、制造。
随着轻工业的发展,“上海制造”在全国得到认可。
不过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国的产品是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扩大出口创汇,上海设立了与设计相关的学校、专业,输出专业人才。赵佐良和任美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踏入设计领域的。
他们和师长、同事们一起,用手绘的形式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实用设计。
这些出口产品的包装上大都印有英文,然而通过“出口转内销”,出现在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里。他们的设计也通过消费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价值。
只是当时,“设计师”这个称呼还不为人所熟知。
“在工厂里,我们被称为‘美工’,与木工、电工一样。”赵佐良说。
“以前设计师都是无名英雄。我们在设计稿上是不能签名的。”任美君说。
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许多我们熟悉的日用品,它们的包装设计者的名字才一一被揭开。
蓓蕾护肤脂,包装设计:顾世朋(1925–2008),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约1960年代
“蓓蕾铁罐上的那朵花是顾师父的手绘作品。当年的设计前辈都有很扎实的绘画功底。”1964年,赵佐良亲眼见证了师父顾世朋设计蓓蕾的品牌形象。
顾世朋出生于嘉定安亭的一个书香门第。作为设计师,他的职业生涯起始于上海新亚药厂广告部。
虽然并没有接受过高等美术训练,但他凭借天分和努力,成为了上海日化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之一。比如著名的美加净品牌,就是由他设计的。
1962年,顾世朋根据“美净”的谐音,为即将出口的新型牙膏设计了外文商标“MAXAM”,不仅字体独特,而且无论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字母排列次序都是相同的。“美加净”一经推出,很快成为当时我国轻工业出口产品中注册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个品牌。
此外,顾世朋对于上海设计的另一个贡献在于,60年代他与钱定一牵头组织了食化公司美工组,抽调基层工厂美工,一起对食品、日化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我们下面会说到的芳芳爽身粉、泰康牡丹饼干听等经典包装设计都是在这个美工组诞生的。
咏梅香脂,包装设计:赵佐良,上海日用化学品二厂,约1970年代
“‘咏梅香脂’的包装是铁盒。我在设计中利用了材料本身之美,在银色马口铁材料上印上一层透明黄色,使之变成金色,勾勒出红色花形和黑色树枝。”
“整体盒形上白下红,色彩非常强烈,金色勾勒也使图案显得更加精致。”赵佐良这样回忆自己当时的设计思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款冬季护肤品采用了毛泽东的《咏梅》诗词作为品牌名。
赵佐良记得,当时还设计过一个大瓶装的护肤霜标签,叫“永红牌护肤脂”,上面画了延安宝塔山,有着浓浓的时代印记。
春蕾雪花膏,包装设计:倪常明(1923–1983),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约1970年代。
这款春蕾雪花膏的包装由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倪常明设计。
春蕾是上海家化在蓓蕾之后推出的品牌,价格亲民,赵佐良推测,可能是针对竞争产品而开发生产的。
倪常明是上海著名设计师,曾设计第一、二届全运会标志,56个少数民族邮票,以及许多唱片封套和出口广告。
芳芳小儿爽身粉,包装设计:周伯华、刘百嗣,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约1960年代
这个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铁罐,由食化公司美工组的周伯华、刘百嗣共同设计。据同组的赵佐良介绍,上面的儿童形象是从照相馆里找来的一张照片。
芳芳品牌后来发展成一个多品种、多用途的系列成套产品,由日化四厂生产。芳芳产品的设计以周伯华为主,他与顾世朋、钱定一同辈,是上海资深的设计师。
泰康牡丹什锦饼干,包装设计:钱定一(1915–2010),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上海,约1960年代
这只饼干听由泰康食品厂生产,取名“金鸡牌”。包括牡丹花和“金鸡牌”的商标在内,产品整体由钱定一设计、手绘而成。
受印刷工艺和成本的限制,上世纪60年代,产品包装上的图案、花卉和产品实物,全靠设计师手绘,不用照相机拍照。
钱定一擅长国画、诗词和美术史研究。因为绘画功底深厚,他画的饼干相当逼真。有一个时期,上海几乎所有的饼干听都是由他画的。
农林牧副渔,生产牌火柴,平面设计:陈琪芸,上海华光火柴厂,约1960年代
这套火柴贴纸由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女设计师陈琪芸创作。
“市民每天都要用到火柴。因此设计师肩负着一种责任:通过这样一小块面积来传达美育,提高大众的审美。”姜庆共说。
“这套火柴贴运用了中国民间木板年画的风格,专业度很高。在1990年代之前,所有的设计都是手绘完成的。所以让人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手工感’。”
玉簪记,唱片,平面设计:顾宗贤,广东粤剧院三团,中国唱片社,约1960年代
“在1950年代之前,中国的唱片基本上都是牛皮纸壳包装。”姜庆共介绍说。
1958年,中国唱片社成立,委托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对唱片封面进行设计,一直延续到1965年。
这张唱片封面由女设计师顾宗贤设计。
鹅牌内衣,包装设计:任晓志(1922–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上海,约1960年代
鹅牌内衣是五和织造厂的知名产品。自从1948年进入该厂广告部工作后,任晓志负责了几乎所有商标、产品包装和广告的设计。
在此之前,他曾在金门广告公司工作;在南京路上的南洋袜衫厂一边担任美术设计,一边当营业员。
“父亲从小喜欢画画,基本上是自学,还有就是从工作中积累经验。”任晓志的女儿任美君说。
因为在饭店橱窗里看到任晓志画的大厨端菜的广告,五和织造厂的老板把他挖到了自己公司里。
此外,任晓志还为申宝记印染公司设计过花布、毛巾、被单等纺织品的图案。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大花布”,其实很多当年是由上海设计师设计的。
1978年年历,平面设计:任美君、徐昌酩,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1978年
“我从小看父亲画画。”任美君回忆说,“我两三岁的时候,他叫我写字,都是写一个字,画一朵花,再写一个字,画一只小鸟。字和图案一起教我的。”
受父亲任晓志的影响,任美君和三个弟弟妹妹后来都从事了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
任美君所在的上海广告公司,每年要为外贸部下属的各个进出口公司设计日历和年历片,发到各个国家大使馆、商赞处,起到国家形象和对外贸易形象的宣传作用。
“设计这套年历片时,文革刚刚结束,可以画得雅一点了。”任美君说。年历片上的人物由她手绘,背景则由同事徐昌酩绘制。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当时卡片的色彩印刷、烫金凹凸和贴薄膜往往要由两三家厂接力完成。
“那么一小张卡片,反映了当时印刷技术所能表达的最高水平。”姜庆共评价说。
“当时是套色印刷,要最大程度减少成本,用最少的颜色做出最好的效果。”任美君说。她从民族舞蹈《丝路花语》中获取灵感,所设计的另一套年历片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任美君设计的“金边娃娃”年历片也为大家所熟悉。年历片上的娃娃和背景所用的丝绸、花布是当时的出口产品,画面由她布景。
这些年历片当年相当紧俏,可以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口换砂锅。还有印刷厂的员工回忆,用一套年历片作为交换,就能在红房子吃一顿法式大餐。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包装设计:王纯言(1946–1997),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上海食品分公司,约1980年代
糖果罐上大白兔从蘑菇里跳出来的经典形象,据赵佐良回忆,由江爱周于1964年设计,是食化公司美工组“会战出口产品”的成果。这一形象后来变成了大白兔品牌的商标。
而这个糖果罐本身是专门为出口设计的,整体包装的设计者是王纯言。
“王纯言自学成才,创作过不少连环画、版面、宣传画。他特别擅长卡通绘画,所以塑造了许多大白兔动态的形象,大量用于产品广告。”赵佐良介绍说。
“所以说,一个经典的品牌形象,一定是由多名设计师接力完成的。”
事实上,大白兔的形象几经演变,为它贡献过创意的设计师还不止王纯言、江爱周这两位。
比如展览中另有一张1960年代设计的三喜牌大白兔奶糖糖纸包装,上面的大白兔形象和现在糖纸上的很接近,但它的设计者还没有找到。
光明啤酒,瓶贴平面设计:陶佰欣,上海华光啤酒厂,约1980年代
这张光明啤酒的瓶贴曾在当年的包装设计比赛中获奖。
“图案受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比较流行的光效应艺术影响,是非常时髦的设计。”姜庆共点评说,“设计师用圆圈渐变图案,一是表现光影,二是表现啤酒的泡沫。”
“由于设计附加在商品上,设计师当时还必须考虑到印刷成本,要控制在多少厘的价格里。如果多用一个颜色,可能价格就贵了。”
通过展览,以下这些物品也找到了它们的包装设计者。
光明牌牛奶巧克力,包装设计:单秀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上海,约1970年代
学生牌日记通讯录,平面设计:周智诚,中国上海,约1970年代
中国金鱼,样本平面设计:施福国(1935–2001),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土产分公司,约1970年代
建筑积木,产品设计:佚名,包装设计:尹家琅,中国制造,约197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