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未来。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对教育事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学模式的创新,办学形态的改变,人工智能产业革命的到来让更多教育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对教育现代化展开绿色、健康的推进。8月29日下午,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主题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为本次大会上的探讨热点。
论坛现场
会上,上海市教委联合腾讯、华为、阿里云、科大讯飞、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多家企业共同签署了智慧教育政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同时,中国电信、流利说、晓黑板等多家企业还共同发起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健康发展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出了十条建议,包括发展教育信息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格把关服务内容、积极引导用户绿色应用、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合法合理的教育数据支持、主动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技术迭代、加强合作良性竞争等,共同建设智能教育新生态。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
人工智能教育该是什么样呢?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在《智能增强时代的教与学变革》主题演讲中表示,在智能增强时代,教育的格局、学习的模式和育人的需求将发生深刻改革,学校将由原来的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学习将由原来的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将由知识获取走向全面发展。在推行新通识教育中,吴朝晖认为需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智能增强时代的知识传授问题。二、智能增强时代的能力培养问题。三、智能增强的素质提升问题。四、智能增强时代的人格塑造问题。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育由1.0转向“学习2.0”,进入“教与学”互动的新空间。在吴朝晖的构想中,“学习2.0”由学生、教师、智能机器共同参与。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AI将使教与学的交互耦合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人机共生的学习系统,可以无时无刻地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智能学习伴侣的陪伴下,完成自主学习。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
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的深刻改革。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在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将解放教育生产力。AI可以把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例如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答疑等大量工作可被AI取代。人工只能还将引起学习中心的转移。AI使个性化学习成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能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带来人机交互场景化转变,使教与学的交互更紧密,形成人机共融学习系统。对学生与在线学习系统的交互、动态进行意义建构,令教学与学习突破时空物理环境的限制,更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传承与综合。
郑南宁认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打造复合式、多样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此外,要将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所有专业领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支撑下所形成的计算思维、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同等重要,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一种通识教育,渗透进其他知识技术教育之中。郑南宁还指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都需要找到各自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不要“千校一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
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潜心教育与课程建设是不断焕发教师科学青春的一剂良方,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正亟待构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这需要从育人的环境、育人的内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评价的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重组和再造,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开放共享和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杨宗凯表示,首先要重构教育环境,将原来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数字化学习转变。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AI引智基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加大融合AI的工程博士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要再造教学流程,如翻转课堂、协作学习。对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必须转型,例如采用数据驱动的过程化评价。再者,要重塑教师能力。例如,2019年2月,华师一附中举行了一场通过5G网络全息信号传输的物理公开课,横跨武汉、福州两地,武汉的学生和福州的老师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实时互动。此外,要重构教育评价。通过大数据支撑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多元综合评价和定制化学习规划,实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