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昨日揭晓,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味”的材料题。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微博又一次火了:“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几乎一字不差地复制了我父亲辛丰年《耐人寻味的中国味》,那么这就是最完美的标准答案了。”
严锋教授的父亲是知名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辛丰年先生为《读书》、《音乐爱好者》、《万象》等杂志撰写音乐随笔,著有《乐迷闲话》、《处处有音乐》等十余种作品。
其中,《读书》杂志1990年第2期发表了辛丰年先生的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在这篇文章中,辛丰年先生讲述了他对中国音乐重新发现的过程,“如果不是倾听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可能自己也就不会对音乐的中国味发生兴趣,从此有意识地‘寻味’”——而这极可能是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来源。
语文科目一结束,晨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严锋。严锋表示,自己看到作文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眼熟”。翻出父亲的作品一比较,印证了他的猜想。
在严锋看来,这个题目“有点难”,要求考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要多面,还要有综合比较的思维能力。
“我父亲是一位西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但是他在更多了解西方音乐之后,对中国风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严锋表示,在他看来,父亲这篇原作蕴含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跳出来、走出去,才能对人和事物有新鲜感,才能有更全面深切的认识。这个道理是很富有展开性的,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特别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比较。当然这也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严锋发出上述微博后,不少网友也提出了各种写作的角度。不过,严锋并不赞成写作时以“音乐”就事论事。“只写音乐没有问题,问题是只写音乐太难了,所以最好是先从音乐入手,破题、承题和起讲都结合音乐,引申到他物,这样最易得高分。”
严锋表示,对这道作文题的主旨,他的理解是“只有走向世界,进一步开放,才能真正发现本民族的特色和力量所在,实现民族的复兴。”
有意思的是,去年严锋曾向广大考生提出了背诵《少年中国说》的建议,还曾探讨过“幸存者偏差”,而这些内容在当年的全国高考题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不少网友笑称,“高考命题老师大概都是严教授的微博粉丝!”
“中国味”这道题“很久不敢下笔”
昨天中午11点半,2019高考语文科目结束的铃声正式响起,考生们三三两两走出考场。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此前有点发怵的简答题、文言文都不难,就是作文题目看了很久,不敢下笔:到底是写音乐,还是中国味?
上午语文科目结束后,上海市五十四中学考场外,一名考生表示,拿到这道题第一感觉有点懵,“看上去好像很容易,第一反应就是写‘民族的’和‘世界的’,以及文化自信,但真要下笔的时候又有点无从着手,怎么才算‘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这个寻找的过程和‘如何去认识事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感觉线索很多,要列出一个不跑题、不空泛的提纲,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七宝中学考点外,不少学生表示,作文题反复读了几遍才敢下笔,生怕偏题。
一位戴眼镜的男生表示:“我的作文好像写偏题了,写了郎朗的音乐,但通过他的音乐我表达了中国味,不知道是否写偏题了,有点担心。”一旁的老师赶紧安慰道:“如果只说到音乐,那就有偏题之嫌,但既然音乐和中国味两者都提到,应该就没有偏题。”
还有考生表示,掐着结束的铃声才写完作文,“因为读题花了太久时间”。
对此,华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薛菁菁表示,行文如做人,考生因知识面、个性、心态等差异,在审题立意初时可能会有障碍。如果能平静下来,按照老师平时引导的阅读习惯进行读题,整体理解和把握题目,应该能发现这题不仅仅是谈对音乐的认识,类化之,也就是“文化自信”,是以一种开放、宽容、自信的姿态,面对和拥抱他国文化。
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王希明认为,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关注文化认同这一宏大命题。作文题虽然属于给材料作文,但是审题的难度很小。
王希明分析说,作文题的第一关键词为“中国味”,“不同国家”“异域”作为对立面出现,再次强调“本民族”,强化了“中国”一词。“有意识寻找”及“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说明“中国味”成为一个人的底色后,将会坚定他认识事物的本民族立场。从感受,到寻找,到得到启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王希明同时强调,对这道作文题,仅仅喊口号、表决心是不够的,需要体现出人文素养,才能配得上语文这一学科。所以命题者选择“音乐”这一艺术作为思维的触发点,以“味”为关键词,给考生的发挥留下了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