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器人、智能飞行器、计算机编程进入课堂,人工智能让高中生的课程走出“传统”、进入“未来”。近日,“智能创新课程进校园”合作启动仪式在光明中学举办,标志着“百年名校”也将引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科学技能和创新素质,推动科技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动力。
去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今年将开展对2万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测,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而在高教领域,人工智能专业也被列入了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
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上海金诚人工智能教学学院和上海市光明中心主办。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已来”,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加强对青少年机器人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人工智能教育进入“加速跑”、迈上新高度。
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小学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到课程上?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表示,智能创新课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就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光明中学将通过引入智能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人工智能的机会与平台。
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方展介绍,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上海金诚人工智能教学学院和光明中学将在青少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课程研发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希望创新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有趣的人工智能课程中发现并提升自己的专长,让他们在严谨而不失快乐的氛围中树立自己的科学品质和志向,培养挖掘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为地区和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输送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