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上海的提篮桥街道撤销了提篮桥区域的历史文化您知道吗
 
2018-1-30 21:20:34

  近日,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撤销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和调整四川北路街道管辖范围,建立北外滩街道。同时要求,虹口区在建立北外滩街道的同时,要做好新建提篮桥居委会工作,切实保护提篮桥历史文化地名,进一步提升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功能。

  早在2008年,提篮桥地区就被列为上海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梳理一下提篮桥的历史和文化。

  提篮桥曾因百姓“敬香提篮”而得名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提篮桥的得名,要从今海门路以东、昆明路173号的下海庙说起。这座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成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从记载来看,这座庙只是下海浦的一座小水神庙。那时,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

  嘉庆年间(1796~1820年),庙坍而荒废,成为一无主之庙,于是被尼姑占用,并历年增建。跨下海浦的这座桥也建了起来。民间宗教活动中,礼佛主要是向佛献花、上供品、烧香叩头,还有买小动物放生。所以,一般有庙的地方,就会有香烛店、花鸟市场,会有“香花桥”。而据说,下海庙在下海浦的东面;于是,住在河西的人到位于河东的下海庙敬香,就会提着装有鲜花香烛、供品的竹篮,从桥上走过。于是,这座桥就被叫做了“提篮桥”。

  也有人说,老百姓敬香时提的篮子都是比较高档的“提篮”,不会是买小菜的篮子。这种提篮有格子、带盖,柄是方形的。而这座桥的形状,神似提篮的柄,因而得名“提篮桥”。这两种说法都是比较可信的。

  上海开埠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有英商在附近黄浦江边徐家滩开始营造码头。1848年,提篮桥区域被辟为美租界美侨居留地。19世纪中期,提篮桥附近、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等已形成集镇。此后,该区域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成为了闹市区。

  19世纪50~60年代,在码头修建期间,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及与之相交的道路陆续建成。从19世纪中期起,相继改建和修建成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中虹桥(今长治路桥)、里虹桥(今汉阳路桥)、新虹桥(今余杭路桥)、北新虹桥(今鸭绿江路桥)等一批桥梁。19世纪70年代,沿黄浦江北岸已中外客货码头林立。直至19世纪末,提篮桥地区俨然成了当时上海的交通枢纽之一,它连通了租界繁华区和杨树浦工业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末,上海首通有轨电车后,6条线路中就有3条经过这里。

  不仅如此,提篮桥地区也成了密集住宅区。19世纪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阳路上有朱村等集居点,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后新建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外资房地产公司也在舟山路一带开发了不少公寓,供外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居住。至20世纪初,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以南,虹口港以东至华德路(今长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一带已成为居住区。之后,延伸到大连路、周家嘴路,并建起一批新式里弄房屋。华德路上还有一些外侨居住的西式房屋。

  交通方便,人口稠密,自然近代工商业也较为发达。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下海浦被填平。此后不久,提篮桥也被拆除。尽管桥没了,但由于这个区域已成为当时城市的一个中心点,提篮桥也由最初的桥名,延伸成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地名”,泛指今大连路以西、公平路以东、唐山路以南至黄浦江的地段。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侵华日本海军警备地区。舟山路等地是当年上海人接纳“二战”期间犹太人的主要地区,更有“小维也纳”之称。日本投降后,隶上海市十八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这里改称“提篮桥区”。1956年,提篮桥区被撤销,并入了虹口区。

  提到提篮桥,就不得不提“提篮桥监狱”。

  1864年(同治三年),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堂制度建立。经会审判决的英、美犯人关押在领事监狱,华人人犯则关押在福州路总巡捕房监狱。随着租界的发展,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加,总巡捕房已人满为患。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工部局董事会批准提案,在新扩张的美租界茂海路汇山路(今海门路霍山路)征地营建监狱。1901年底新监狱破土动工,1903年5月18日正式开始使用。因为监狱归警务处管理,正式名称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由于它位于提篮桥和华德路(今长阳路),也被俗称为“提篮桥监狱”和“华德路监狱”。

  提篮桥监狱经过多次扩建,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设施最精良的监狱。100多年里,这里关押过普通犯人,也关过进步文人、革命志士、汉奸,甚至日本战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被称为“毁灭之城”,“远东第一监狱”,以及“东方巴士底狱”。于是,在上海语言中,“提篮桥”除了是地名外,还逐渐成为监狱的代名词。

  实际上,这一区域理应是上海一张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上世纪90年代,还曾是上海的商业副中心。2008年,该地区被列为上海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

  走“方舟之路”领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占地约29.4公顷,在虹口区及整个上海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区内的提篮桥监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建筑;区内的道路、街巷、寺庙、会堂、民宅等,基本完整保留了历史上的街区格局。特别是,比较完整保留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期的建筑风貌,集中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015年,虹口区已建成的“方舟之路”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核心,连同周边景点构成了“5小时参观体验旅游圈”。参观者可用2小时领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用30分钟重走“方舟之路”上其他7处景点,花1小时入座白马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来一次“时空穿越”。最后,再看一场1个半小时的《苏州河北》情景剧驻场演出……

  ①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

  Add: 长阳路62号

  摩西会堂又称华德路会堂,是上海现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现址,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也是犹太人在沪历史的重要见证。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摩西会堂成为当时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

  2004年,摩西会堂旧址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07年区政府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2014年,公布为第八批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旧址现已恢复成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白马咖啡馆(复建)

  Add: 长阳路、舟山路—路口

  1939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鲁道夫·莫斯伯格与亲友,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起咖啡店,并给自己的新店取了个浪漫名字——“白马咖啡馆”。而难民中不乏有点心、面包制作或调酒高手等,都被莫斯伯格聘请来帮忙,他还在围墙隔出的小院四周,架置起鲜花、雕塑和油画……温馨的氛围、周到的服务,使得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

  从咖啡馆可看出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过着平常生活,与本土市民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彼此照应的和睦关系。如今,市民仍能来这里品尝美味咖啡,追忆昔日“小维也纳”的岁月痕迹。

  ③ 提篮桥监狱(原上海工部局警务处监狱)

  Add: 长阳路147号

  提篮桥监狱曾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1903年启用,后陆续不断扩建、改建。在不同历史时期,提篮桥监狱收押过众多知名人物。1945年-1948年间,这里是关押、审判、处决日本战犯的场所,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此。

  其占地约4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以10余幢楼房组成建筑群。1994年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1997年公布为市抗日纪念地点,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 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

  Add: 长阳路138弄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

  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救济组织承租房屋设立收容所,安排难民入住,对他们的生活、安全予以庇护。当时,上海共有7个犹太难民收容所,长阳路138弄(原万国商团白俄营房)内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收容人数逾千。

  ⑤ 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赛尔旧居

  Add: 舟山路59号

  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十多岁时,随父母从欧洲逃亡至上海虹口避难,就居住于现舟山路59号,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二战结束后返回美国,曾在凯特政府出任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还曾数次携带家属访问旧居,他将虹口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几年前,年近九旬的布鲁门塞尔故地重游时,由衷地感慨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⑥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Add: 霍山路85号

  该会旧址为砖木结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250余平方米,弧形门窗,清水砖墙,红瓦屋顶。1932年成立“世界反战委员会”,1933年9月30日,宋庆龄在此主持举行远东反战大会。20世纪八十年代,由郑育之确认远东反战大会旧址——霍山路(汇山路)85号,其手迹保存在虹口史料馆。2003年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⑦ 罗伊屋顶花园旧址

  Add: 霍山路57号

  罗伊屋顶花园也称麦司考脱屋顶花园,其旧址位于当时的百老汇大戏院顶层,是二战期间隔离区域内犹太难民最大的消夏处。百老汇大戏院由美商奥迪安大戏院公司投资,1928年建造,1930年9月开幕。

  战争期间,避难于虹口的犹太难民租下了戏院顶层改为社交场所,是那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地。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每逢节假日,众多犹太人便会换上最好的服装前去出席屋顶花园上各种聚会与活动,一起品茗、跳舞、听爵士乐,罗伊屋顶花园从而成为犹太难民交流思想、室外休闲的重要场所。

  ⑧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

  Add: 霍山路119、121号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于1914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为国际上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救济组织。1938年欧洲犹太难民大批涌进上海时,在此设立驻沪分支机构,成为了支援欧洲犹太难民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上海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的资金,多从该委员会获得。

  2004年,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⑨ 霍山公园

  Add: 霍山路118号

  霍山公园初称斯塔德公园,占地3687平方米,坐北朝南。1917年,由租界当局建造,也称舟山公园,1918年正式对外开放,1931年始对华人开放,1944年6月改名霍山公园。

  二战期间,居住在虹口的犹太难民常来此休息、聚会。1947年4月22日,8000名犹太人在这里集会,抗议英国当局将四名“伊尔贡”(犹太复国主义军事组织)组织成员处死,这是上海犹太人规模最大的一次政治活动。

  为了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特殊的历史,1994年4月,虹口区人民政府在园内立“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说明牌。2004年,霍山公园公布为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70余年前曾是犹太难民聚会地之一的白马咖啡馆,“穿越时空”重返提篮桥。

  馆内外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风格,复建后启用了保留的老门窗、扶梯、吧台、椅子、壁炉等,并按原店主后裔所提供的照片复原咖啡馆内部装饰,展现了其70年前原貌。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德国天团俄罗斯名校接踵而至,上海“停泊”高质量
·上海率先试点数字化认证
·“沪九条”支持多样化住房需求 多子女家庭加快改
·上海化工区举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综
·侬情相见 沪惠共赢—2024年昌都嘎玛沟景区长三角
·60多人被抓!上海警方破获多起“直播带货”售假案
·新规颁布后上海一男子依然入户充电,引发火灾被行
·关节肿痛十几年,祖孙三代相继患病,这家人身上究
·上海寒潮来袭,这位街头艺人在剧场举办第一个演唱
·上海“绿牌”政策收紧,新上海人和增购人群受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头条网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头条网(shtoutiao.cn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191646616 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