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坐轮渡了?曾几何时轮渡是上海市民唯一的过江工具,呜呜的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
现在黄浦江上只有三淞线、东嫩线这两条轮渡线使用大家熟悉的橙色版轮渡。
三淞线:三岔港渡口站——吴淞渡口站 东嫩线:东塘路渡口站——嫩江路渡口站
不过,这艘怀旧的橙色轮渡船现在是看一眼少一眼了。从下个月开始,橙色轮渡船因为没有空调,将全线退役。上海的17条轮渡线路,将全部使用空调船,底色为白色。
回望历史,不知不觉,上海的轮渡今年已经107岁了。黄浦江边自明清以来就有渡口,当时江面上飘着的舢板、划子,是上海的先民日复一日往来浦江两岸的工具。船撸摇啊摇啊,摇进了20世纪。上海开埠后,近代化的号角在浦西浦东吹出了不同的声调。一边是帆樯林立,一边是芦苇丛生,小舢板来往于两岸之间,却无力改变这日益凸显的差异。
黄浦江岸边的简易济渡码头,江滩上排列着五六艘小舢板
当时有人提出,可以利用上海已初具规模的机器轮船制造业来打造为黄浦江两岸航渡提供便利的轮渡业。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后局租赁的“安泰”号小火轮,由浦东东沟内港码头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开始了机轮船在黄浦江上的摆渡,这是上海官办浦江轮渡的开端。从此,上海也由“乡村上海”驶向了“城市上海”。当时的轮渡码头被称为“铜人码头”。
铜人码头, “铜人”是指当年矗立于南京路外滩的巴夏礼铜像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轮渡曾迎来最繁忙最鼎盛的时期,每天从浦东到浦西的客流达100万人次,中心城区对江航线平均间隔1.4公里就有一个,年最高客运量3.7亿人次,堪称全世界最繁忙的轮渡。
一张月票,一个筹码、承载了多少市民往来浦东、浦西的回忆。19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市区段黄浦江大桥的修建,市轮渡的客运压力大幅度缓解,在隧道、大桥、地铁、公交构成的城市立体交通网中,上海轮渡已经“退居二线”,尽管乘坐轮渡的客流少了,但是轮渡却是许多老上海人无法磨灭的回忆。
|